第3部分 (第3/4页)
也至少会有几千万个精子。如果男人在他的性伴侣280天的孕期内每28天射精一次(这一射精频度相信多数男人都能轻松做到)异化。意即纯粹概念向外转化为与己相异并对立的方面去。费,那他释放出的精子足以令世上20亿左右的育龄妇女受孕,条件是他能顺利地安排令每一个妇女接受他一个精子。就是这一进化逻辑诱使众多的雄性动物在令雌性受孕后立即弃之如敝履,开始下一轮追逐。如果雄性埋头照顾孩子,他将丧失许多可供选择的大好机会。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多数体内受精型动物。正因为雄性享有这些选择机遇,促成了动物世界中主要由雌性照看后代这一模式的形成。
还有一个因素是对血统纯正性的信心。在你付出时间、精力和营养去养育一个受精卵或胚胎之前,你最好还是先确认一下它是否确实是你的亲生骨肉。如果你后来发现它竟然是别人的孩子,那你已输掉了这一场进化竞赛。你这是自掘坟墓,延续了竞争对手的香火。
女性以及一些采用体内受精方式的雌性动物,她们不会面临母亲血统纯正与否的困扰。精子进入母体,令母体内的卵子受精,过一段时间从雌性体内产出幼儿。在此期间不可能偷梁换柱,将别人的孩子放入她体内调包。因此雌性照看子代是一个稳妥的进化选择。但是雄性哺乳动物以及其他体内受精型动物的雄性,对父系血统的纯正性并没有把握。不错,雄性确知自己的精液注入了雌性体内,过些时候,雌性娩出了孩子。但是,雄性怎么能保证在它不注意时雌性没有和其他雄性交配呢?它又怎么能知道究竟是它自己抑或是别人的精子令这一卵子受精呢?面临此等无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进化的结论是,多数雄性哺乳动物选择了在交配后马上远离,去追逐更多异性并令其受孕,由那些雌性去养育孩子——希望那些和他有过一夕之欢的一个抑或更多的雌性的的确确怀上了它的孩子,并且成功地独立养育了孩子。由雄性照看子代将是一场糟糕的进化赌博。
然而,据我们的经验,我们知道这种雄性始乱终弃的一般模式在一些物种存在例外。这些例外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那些体外受精型的物种。雌性排出的是尚未受精的卵子,雄性守在一边甚至逮住雌性,随后将精液撒播于卵上。在其他雄性可能再以它们的精液覆盖其L 之前,它立即挖走卵子,然后再照看这些卵子。由此形成的受精卵,它根本无需怀疑它们的血统。就是这样的进化逻辑使得某些鱼类和蛙类的雄性甘愿在受精后充当“单身父亲”。例如,雄性蟾蜍将受精卵裹在后腿周围守护着;雄性玻璃蛙守候着置于上方植被上的蛙卵,孵出后将掉入溪中;雄性刺鱼则垒个窝来保护鱼卵不受食肉动物伤害。
第二种例外类型涉及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名字也很长:性别角色倒错的一雌多雄组合。名如其实,在通常的一雄多雌婚配模式中,体格魁伟的雄性为了赢得多个雌性配偶相互激烈争斗;而一雌多雄组合恰恰相反,壮硕的雌性激烈争斗赢得多个瘦小雄性,雌性依次和每个雄性产下一窝卵,然后由雄性各自完成孵化和喂养子代的大部分或者全部工作。这种拥有多个“男眷”的最著名的例子见于鸟之中,它们有水雉、斑鹉。例如,一群有10只之多的雌性瓣践鹤会为了一只雄鸟追出数千米地。胜利者会守护着她的战利品,确保只有她才能与他有性关系,他于是成为养育着她的孩子的众多雄鸟之一。
显然,性别角色倒错的一雌多雄组合,反映了成功雌性进化梦想的实现。她繁衍了众多的子女,远远超过她独自或者和一个雄性协作所能养育的子女数目,由此她赢得了两性的战争。她几乎可以将她自身的产卵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唯一缺憾是她的这一能力要受到其他雌性挑战的限制,因为其他雌性与她角逐着那些哺育后代的雄性。但是这一策略是如何演化得来的呢?为什么某些鸟物种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