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2/5页)
。
这一战是不能吝啬代价和军费开支的,要一战打的日本一个世纪无法翻身。
打完之后还有战争索赔,慢慢耗,长期耗,耗它两年三年也没有问题。
从这个战略上来说,赵庭柱、张亚虎、傅良佐这一批急性子,以及重机械化的主导将官是肯定不适合的,几经挑选,宋彪选择让蔡锷担任前线总指挥,刘赓云担任前线参谋总长,舒方德去前线担任教导长。
舒方德最大的好处就是了解空军,非常熟悉空军那边的高级将官,以空军上将的军衔复员参战也有利于前线总指挥部以空军为主要力量对日本实施压制。
宋彪想让蔡锷去负责朝鲜战场的指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蔡锷是那种胆大心细的人,在目前这一批的陆军上将中,他是大陆军主义最不严重的那一位,也不是张亚虎那样的急性子。
蔡锷的缺点就是对现代的大机械化缺乏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在朝鲜战场上,这个缺点不是很厉害,而且有刘赓云这位机械化研究最深入的学院派弥补。
恢复军衔的这两年里,蔡锷一直担任后勤部的部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基本是去年底,他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出战,上半年一直都在中央军部的安排下和刘赓云一起在朝鲜调研。
换而言之,蔡锷和刘赓云这个搭档组合在年初的时候,宋彪基本就已经考虑清楚了。
两个人目前都在丹东,现在直接上任就行了。
这两位的军事才能还都不算是特别高明,但他们之下就厉害了,他们下面抽调过去的军长、师长、旅长都是国共两军名将的班底,即便很多是大家不熟悉的,可同样都是非常有军事才华的中级军事将领。
帝国的军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首屈一指,人才永远不是问题。
南线的琉球战线和太平洋战区都是以海军为主体,这自然是陈厚甫和严厚铧两人负责,宋彪对此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未完待续。)
第290章 时代已经变了
在中日两国正式宣战的这一天,蔡锷和刘赓云都在丹东的前军垦局的办公楼里,和他们两个人在一起还有陆军中将张自忠,三个人将朝鲜地图摊开在一起研究。
军部电令已经下来了,蔡锷就是中央国防军东北国防军总司令,另一位东南国防军总司令是海军中将严厚铧,这一位因为三都澳海战已经同新上任的国防大臣陈厚甫、中央总参谋部海军参谋总长陈季良一起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原国防大臣陈其采则转而担任中央国防委员会国防协调委员和中央军部后勤总长,同蔡锷互相调换了位置。
这些都是好消息,但是蔡锷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皇帝的谕令已经抵达,要求东北集团军暂时不要管战略上的胜负输赢和得失,抢先进攻汉城,确保汉城和仁川的二十多万国民能够顺利撤退,在旅居朝鲜的国民大体撤退之后,如果因为兵力和战略得失而弃守汉城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丢失平壤也并不是严重问题。
这些是皇帝的原话。
这给蔡锷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中日之间关于在朝鲜驻军一直有严格的互相约定,帝国国防军在朝鲜平壤只驻扎着中央陆军第22步兵师,在开城驻扎着中央陆军第103特种山地旅。
第22步兵师属于常规机械化师,依靠铁路快速进攻汉城是可行的,但是日军因为军事力量集中,而且准备的更为充分,很快就可能直接抽调几个师团上来围攻,一旦在仁川和汉城死守,第22步兵师就很可能抽不回来。
此外,日军驻守在汉城的第10步兵旅团也算是日军精锐。驻守在全州的第8师团曾算是钢军,现在如何还真是很难说。
蔡锷就和刘赓云在一起商量,此次的东北国防军在编配上主要以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