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 (第2/5页)
大学,这些大学在社会上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再说,有吃有住,还能提高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一帮搞文学的人聚在一起,难免谈起文学上的事情,林子轩成为其中的焦点。
“林老师,我读过你的作品,有思想深度,我的小说主要是关注城市中的女性生活,你有时间帮着指点指点。”有位女作家请求道。
“方老师,你客气了,我可不敢指点,咱们互相探讨吧。”林子轩回应道。
这位女作家向林子轩推荐自己的小说,是想改编成影视剧。
如今传统文学出版行业不行了,作家依靠稿酬和版税虽说吃喝不愁,但想要挣大钱还是要和影视行业挂上钩。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作家不仅赚钱还有名气,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林子轩作为影视公司的老总,《顽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继拍成了电影,名气都传到国外去了,自然让人羡慕。
这位女作家的作品林子轩有所了解,以大胆描述女性心理而出名,倒是适合改编。
如今国内的影视行业在题材上需要创新,小说有读者基础,改编小说比原创更有生命力。
如果小说的确不错,又适合改编,林子轩不介意帮忙介绍,对他来说是举手之劳。
看到林子轩没有拒绝,女作家更为热情了。
以前的作家或许还保留着清高,觉得写作非常神圣,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作家也想过上富裕的生活,住别墅,开轿车。
这是人之常情。
看到林子轩这么好说话,其他作家也围了上来,向林子轩讨教。
除了改编影视剧,大家关心的还有小说怎么在欧美等国出版的问题。
国内的作家热衷于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坛上扬名,这和国内的导演拼命朝着国际电影节上挤是一个道理,只是作家的路子比较窄。
林子轩的《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成为畅销书,欧美等国的文学杂志都有报道。
“我的小说是因为电影被西方出版社关注,这才有了出版的机会,只能说是赶巧了。”林子轩解释道,“现在不少西方的汉学家关注国内文学的发展,这是个好机会,我倒是认识几个汉学家,可以介绍给大家。”
京城有不少来华国研究史文化的外国学者,这些人精通中文,也就是所谓的汉学家。
比如姜闻的妻子就是法国汉学家,从事哲学和道教的研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这些汉学家偶尔还充当翻译家的工作,把华国的书籍翻译成外文出版,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还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林子轩只负责介绍,那些汉学家愿不愿翻译这些作家的作品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他的这种做法收获了不少点赞,这次受邀作为作文大赛评委的作家来自华国各地,平时只是在报纸上看到彼此的名字,没有机会交流。
所谓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大家都是写小说的,都认为自己的小说写的好,尤其是同时代的作家,更是如此。
所以,作家之间发生骂战的时候多,和睦相处的时候少。
林子轩就有过这种经,他以前没少被骂,现在时代改变了,虽然还有人互相攻击,不过更多的是一种炒作,互相提高知名度。
林子轩愿意资源共享,算是相当大方了。
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国内的作家提供一条走出去的路径。
而且,他如果想在作协和文联里混出名堂,获得作家的支持很有必要。
或许现在用不上,可以后谁也说不准,林子轩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对他又没有损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