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不得,遇缘就变,如影随形,如响随声,这就是道的真空妙有属性,亦是“谷神不死”和“用之不勤”的无不为啊!正因为有遇缘就变的妙明属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至关重要。如若我们的心(侯王)能虚极静笃,知常曰明,无为而无不为,当然“万物将自化”。心地清净,智慧朗然,无烦无恼,无有“大患”。心这个“侯王”能转正觉、转心态就叫“能守”。能守住,一切妄心、妄念就自然消亡,这就是“万物将自化”。“万物”就是我们的一切烦恼业障和一切众生心。你看,真正转正觉,一切烦恼业障、痛苦灾难都会自然地消失。转正觉了,一切“大患”、烦恼还有没有?“知幻即离”嘛!烦恼痛苦一切都没有了,这就叫“自化”嘛!

“化而欲作”,转正觉能不能一转就成和一劳永逸呢?不行!未达到究竟三昧,未修德符道、唯道是从时,无量劫形成的识心识念顽固反扑,这就是“化而欲作”。你看,我们连一阵子的清净心都难以守住,就一阵子都不行,想进入一心不乱的清净境界,偏偏财色名食睡又来啦!“化而欲作”,怎么办啊?老子说极性观念一生,贪五欲心一起,“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是什么?“朴”就是本来的面目,“无名之朴”就是没有极性观念和分别识心的境界。“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当下转正觉,截断我们的识心分别,这和惠能禅法讲的“不思善,不思恶”的直下契入是一个道理。所以,老子主张的修法是顿悟顿契,时刻以真如实相、妙明真心的“无名之朴”而直指,直契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无名之朴”,这正是时时见性的转正觉。禅宗直指“涅槃妙心”的转正觉,老子称为“镇之以无名之朴”。

识心识念刚一起来,转正觉就镇住了。是不是?贪财色的欲心“欲作”时,不放纵,知幻即离;各种欲念起来时就要转,“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现在看一看,我们的尘念一起来,就导致六根攀缘六尘;六根一攀缘六尘,就产生六识,这就必然“天下大乱”!所以,防患于未然,识心欲念一起,当即“镇之以无名之朴”,契入清净本然的实相本体。“无名之朴”就是清净本然的自性,也称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进入了我们自性本体的这个境地,自然心量周遍、旷豁无涯、坦然无际。此时,极性“欲作”的小心眼自然消沉,不欲啦!欲念没有了,就风平浪静。念头起来,就会掀起波浪,就看是几级台风。最紊乱信息结构的台风是十二级,我们人道的台风至少也是五级吧!所以我们时时有欲望,当然就需要时时“镇之以无名之朴”,才能“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只有佛陀这一层次的圣人才是零级台风,故佛陀让我们三解脱,空、无相、无愿。你三解脱了,就不欲了;不欲了,就无台风了。狂心一歇,菩提即现。“不欲以静”了,清净本然,“天下将自定”。

“天下”是啥呢?天下就包括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因我们有无量的妄心妄业,便展现出无量的妄境,心是境,境是心。“天下自定”,就是心净土净,妄心没了,就没妄业,当然妄境也就没有啦!是不是?所以转正觉,天下就自定。老子讲得深得很,凡夫尽是按自己的知见解老子的意境,把老子也变成他的层次了。太深了就是难以理解,非证不知。

我们再看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这说的是啥?说的都是“大”。你看,你在佛经上也常看到,什么优波罗华,摩诃优波罗华;慈悲音,大慈悲音;喜舍音,大喜舍音;大圆满光明云等等。说一个慈悲音,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讲一个大慈悲音?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你能懂得这是一个啥意思吗?先说“白毫相光”,就是咱们说的白色一样的毫相光。“大白毫相光”,可不是那个,是什么?这里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