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页)
等放了笔,丽娘又仔细的看了看自己今儿写的字,只见最开始的有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不平之气,而这正是一开始丽娘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意所致。慢慢的,随着胸中闷气尽散,人也慢慢的平和下来之后,字体又慢慢的有了丽娘之前的风格,也就是颜体飞白的酣畅纯厚,甚至更加的流畅自然。丽娘仔细的看了,也自觉满意,看来自己的书法又有所突破了。
听吴嬷嬷和丫头们说原主写的一手好字,犹其擅长飞白,她原来只当是身边的人夸张的说法,却没有想到她还真有这实力。回府之后,丽娘在书房里见过原主留下的作品,居然很是有几分功力的。原主的飞白深具王羲之的风格,颇有几分飘逸洒脱,楚楚动人的风骨。而丽娘自己是从小学兴趣班开始习练书法,一直独爱飞白,差不多前前后后有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她一向也是比较喜欢临颜真卿的帖子,所以她的飞白是与原主的不同风格,深具颜体的酣畅纯厚。
每当静静地临帖的时候,她都会全身心的投入,暂时忘了周遭的一切,浸沉在美妙的书法世界里。渐渐地,她的性子也变得沉稳,不再浮躁。特别是穿越之后,她对这一巨变的心理波动,以及面对这件事以及周围环境的那种恐慌与害怕,都在这日日的练习中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随着入了贾府,慢慢的开始适应这种暗无天日的古代后宅生活,见识了她们的明争暗斗,她想自己以后也一定会像她们这样生活的。
为了生存,丽娘害怕自己也会渐渐的淹没其中,日复一日的,逐渐的磨平了自己原来的性子以及做人的基本的良知。只有在练字的时候,她才会感觉作为自己的那一部分并没有死去,现代的那个丽娘的灵魂还在。
即使以后遇见了熟知她的书法特征的人觉得她的字的风格改变了,她也不害怕,只说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劫,她的性子也改了,字如其人,当然也会随着改变的。毕竟,人经历了大病大灾的,性格都会有大变的,字迹变了也不是不可能。
丽娘写完了,看完了,这才觉得手腕和脖子都有些酸痛。遂起身活动了一□体以及各个关节,掏出了怀里的怀表看了一下,已经是申正时刻了。
估计着瑚哥儿也已经醒了,丽娘就喊外间的丫头进来收拾,自己则出了书房,经过正厅,进了西边的卧房。
还在门外的时候,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小儿的童稚笑语。丽娘掀开帘子,走了进去,只见瑚哥儿正在炕上听吴嬷嬷讲古,估摸着吴嬷嬷正讲到了精彩处,瑚哥儿也听的欢乐,不时的发出欢乐的笑声。丽娘见屋里一幅其乐融融的样子,心里也暖了起来。
见丽娘进来,屋里的人都忙着过来行礼。三福还忙着拿了手炉塞到丽娘的手里,又让她坐到了暖暖的炕上,示意三喜赶紧的倒一碗热热的茶来给丽娘暖身子。丽娘也由得她们忙活。
瑚哥儿见丽娘也上了炕,忙挪过来挨着她。丽娘因着手上还冰冷一片,也就没有马上抱他,只是扭过头来笑看着他。
瑚哥儿见状却有些委屈的憋了憋小嘴儿,嘴里撒娇道:“娘亲,我一睡醒就没见你了。吴嬷嬷和稻香姐姐说你去了书房里练字。我说要过去找你,她们都不让。”
丽娘见他瘪得皱皱的小包子脸,也乐了,心里也酸软一片。心想,就是为了他也要极力忍耐啊。等手上身上都热了起来,她就放下手炉,把瑚哥儿暖暖的小身子抱进了怀里。轻轻地蹭着他的小脸儿,柔柔的安慰他。
陪着瑚哥儿说笑了好一会儿,丽娘又听吴嬷嬷讲了些关于腊八节的习俗。吴嬷嬷最后又说她今天晚上还要亲自下厨做一道“腊八豆腐”。
丽娘听了这个,也不禁的眼圈红了起来。原来,这一道腊八豆腐还是原主的母亲在时每年必做的。因为这是自先吴太太的娘家传过来的。先吴太太是安徽黔县人,俗话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