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常用材料。其中以“白果冻”、“兰花冻”和“松皮冻”较为名贵,色青质莹,是制印的上品。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故名。有红、黄、褐色,而以灰白色居多,也是常用的制印材料。其中质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称之为“昌化冻”或“藕粉冻”。上有鲜红斑块像鸡血凝结的称之为“鸡血石”,少杂质,多红斑而质地纯净者为上品。

寿山石的品种最多,因产于福建闽侯的寿山,故名。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以质地而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田坑中的冻石经过溪水、雨水的长期流浸冲淌,石质细洁晶亮,内里并有橘瓤丝或萝卜丝纹状的絮状物,细腻润滑,其中色白者为田白,色黄者为田黄,而黄白相间者为金银田,此三者出产甚少。其中*为田黄石,从古至今一直身价昂贵,有寸石寸金之说。寿山石中质色如羊脂者,称之为“白芙蓉”,质色如桃花者称之为“红芙蓉”,皆为寿山石中上品。另有一种通明如水晶,质腻性滑者,称之为“鱼脑冻”,也是寿山石中的精品。

田黄由于其稀缺性和质地色泽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成为最珍贵的玩赏之物,甚至超过其他珍宝。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梦中看到玉皇大帝颁赐他田黄石,而民间也历来有田黄石可以驱邪消灾、延年益寿的传说,因此田黄被进一步神化,被尊为“石中之帝”。咸丰皇帝临终前赐给慈禧的一方“同道堂”印,即是田黄石制成。

田黄石自开采以来,已经资源枯竭,总量加起来不过五百公斤。直到今天,就是勉强可以归属为田黄类的下品,如黑田、灰田,也都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搜求而致使价格一路飙升的藏品。而上等田黄作为印章、工艺制品而被辗转流传、买卖、交易、馈赠乃至损毁的全部,也完全在这区区五百公斤之内。

田黄石的鉴赏,主要是从其质地来鉴别。章鸿钊在《石雅》中曾说:“首德而次符。”以玉石而言,“德”就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的光泽和颜色,也就是说,品评玉石,质地是第一位的,而色泽是第二位的。历代寿山石研究者总结玉石有“六德”、“三贱”。“六德”即为细、洁、润、腻、温、凝,六项标准均能达到,才能谓之“六德皆备”。“三贱”即是粗、松、脆,是石质之粗糙而疏松者。“六德”仅指一般寿山石而言,至于寿山之*的田黄,还要达到“结、嫩、灵”三德,“结”是相对“松”而言,也就是说要达到石质的组成分子紧密,石质坚硬,石坚则色正。但凡石质既细且结,入手则有滑润感。“嫩”是相对老而言,田黄石中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嫩如婴儿肌肤,柔嫩可爱,绝无老干之病垢。“灵”是相对涩滞而言,这是单凭肉眼难以判断的,而是要靠对田黄多年的体味玩摩才能领会到的,也就是对一种灵秀之气的感悟,或者是对一种生命之光的感悟。这种生命之光却又没有浮躁炫耀之气,是内敛的、含蓄的、蕴藉的。“灵”,应该说是*田黄的一种气质神韵,或者说是心灵与石质之间的交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3)

以此而论,田黄所具有的已不是“六德”,而是“九德”了。但是,天下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凡田黄石能具备八、九德,即为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之属均为此类;能具备五至七德者,可算是中品,如桂花黄、鸡油黄等可算此类;四德以下者,为下品,如桐油地、番薯黄、胰子黄者,大约属此类中的石材。

田黄石中除石质细腻晶亮外,内里并有桔瓤丝或萝卜丝的纹絮状物,一般呈透明或半透明。色泽虽是从属地位,但也是观赏和品评田黄石的重要依据,这种“黄”要显得浓艳俏丽,而不能是色黄而呆滞;同时,也要黄得明朗剔透,而不能混浊暗淡,否则即使是质地不错,体积硕大,也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