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5页)
愚按初患湿盛而小便赤涩者,宜用前药;若病久而阳气下陷,或老弱者,宜用升阳除湿防风汤;若脾土亏损,寒水来侮,先用六君子汤加姜、桂以温而补之,后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以升而补之。
若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槐花(炒)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侧柏叶、白术各一钱五分,干姜(炒黑)、陈皮各一钱。
愚按前症亦有因脾气虚弱者,有因脾气下陷者,有因肝气虚弱者,有因肝血虚热者。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胀,大便欲去不去,肢体殊倦。余以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源,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渐愈。后因怒,前症复作,左关脉弦浮,按之微弱,此肝气虚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若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
愚按前症亦有因大肠气滞者,有因大肠气陷者,有因大肠血虚者,有因脾肾虚寒者。若大肠气滞坠下,宜用四君子送香连丸;若大肠气虚陷下,宜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送香连丸;若大肠血虚后重,宜用四物汤加参、术送香连丸。东垣先生云∶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亦有虚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后重。
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山栀仁(炒)五分,生姜六分。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有实热,或过食浓味辛辣而暴患之,宜用此方;若胃气虚,膈气逆而作呕吐者,用六君子加生姜;若胃气虚寒,亦用前药加炮姜、木香。
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芩、黄连。
愚按前症若脾气虚而血弱,宜用四君子汤;若胃气虚而血弱,宜用补中益气汤;若久病气血俱虚,宜用八珍汤。大凡此症久而不愈,或变症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
有一样寒痢,用黄连、木香、芍药(酒炒)、当归、干姜(炒)、缩砂、浓朴、肉桂。
愚按东垣先生云,前症若脉沉细而身不动作,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用姜附汤;身重四肢不举者,用术附汤;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者,用浆水散。
先太安人,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呕,不食,渴饮汤水,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余谓真气虚而邪气实也,用人参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陈皮、升麻、附子、炙甘草各一钱。服之睡觉索食,脉症顿退,再剂而安。
横金陈子复,面带赤色,吐痰,口干,或时作泻。或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不应。予脉之左关弦急,右关弦大,此乃肾水挟肝木之势而克胜脾土也。不信,后交夏果患痢而亡。
若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涩之药,则虽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
若得痢便用前症法下之而未应,又用前调理法治之久而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于前补虚寒温二条用择,更加龙骨、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涩之药。
愚按前症若脾气虚寒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加粟壳、姜、桂,如不应,急用附子∶若气血虚弱,宜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粟壳;若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若腹痛,作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者,俱温补脾胃。
卷之二
疟疾
属性:疟是风暑之邪。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有汗,有无汗,有上半日发,有下半日发,有发于夜者。治法∶邪从外入,宜发散之,然以扶持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阳分阴分而用药。邪疟及新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