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部分 (第2/5页)
算,一年可能需要三亿斤盐,如果一引盐百斤,那么就是市场一年需要三百万引盐。、
三百万引盐,交给盐商们,这是正好的。
但朝廷卖了盐引就有钱,为了钱,于是就超发。
市场只需要三百万引盐,朝廷却发了一千万引盐,商人们交钱买了盐引,交了盐税,然后去盐仓领盐,结果发现,盐仓没有那么多盐,或者是领了盐,可市场饱和,卖不出去。
多数情况下,盐场的盐产量也是有限制的,跟不上朝廷发盐引的量,于是乎,更普遍的情况是,盐商们拿了盐引,可却得在盐仓排队领盐,就跟滥发官帽子,官员得侯缺是一个道理。
有盐引,没盐。
这时的盐引,其实就相当于一种盐债了,是一种债券的性质。
超发的数量,如果控制的好,其实也大有益处,但如果超发过多,那么盐市场就会混乱,必然产生**现象。
不过现在朝廷最需要的是钱,因此李超才提出了盐牌和盐引。
盐政细说下来,很复杂,比如开中法、纲盐法、票盐法等等,有划分区域销售的,也有不限地界销售的。
李超不打算搞划区销售,而是只要有盐引就能销售,至于卖不卖的出去,全凭市场和商人的能力。朝廷只管收盐和统销,至于具体的全销这些,盈亏这些是统统不管的。
因此李超的这个盐政,其实类似于清朝盐务改革后的票盐制度。
“一引盐百斤,一年需要三百万引吗?朝廷每引盐定价多少?”
盐该定什么价?
这是个细节,李超觉得可以召宰相们一起商议。(未完待续。。)
第742章 统购统销
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斤盐定多少钱,朝廷又要超发多少盐引?
李世民直接让人去宣旨,把诸位宰相也召入宫中,询问他们的意见。
此时是傍晚时分,宰相们都下值回家了,正准备吃晚饭,接到皇帝的谕旨,没人跟李超一样还要拖三等四,都是急急进宫。
房玄龄杜如晦在宫门口遇见,一起下马入宫,一边疾步小跑,还一边疑惑,难道是突厥人已经打过来了?
等进了宫,李世民却说起了盐。
一位中书令一位侍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急急忙忙把宰相召见宫,就为谈盐?
“无盐税则将无大唐矣!”
李世民开口,就说出了一句震住两位宰相的话,等其它宰相们到来,李世民又说了一遍,大家都为这话震的不轻。
无盐税无大唐?
可盐税一年才百万贯而已啊?
接着李世民自然是把盐税改革的事情说了一遍,什么盐牌盐引盐债超发民产官收商销等等,一连串的新名词,其实都是刚刚在李超这里现学的而已,但现卖的结果不错。
房玄龄直接望向李超,目光里意思很明显,这肯定又是你弄来的名堂吧,李超微笑。
“我觉得可以超发,需求三百万引,直接发一千万引。每引就定价三贯好了!”高士廉听完了前因后果后,觉得盐引这是个不错的办法,既然皇帝说需要三千万贯,那就简单点来。
一引是一百斤,卖三千钱,那就是每斤三十文钱。
“太贵了,早几年,一斤盐不过十文钱,就算这两年涨了点,也没这么多的。”杨恭仁觉得这个价格高了,一斤盐三十文钱,这还只是官府统销的价格,下面还有分销零售呢,到时价格得是多少,百姓还吃不吃盐了?
那定多少合适?
大家开始讨论起来。
定价这个东西并不容易,得综合考量,既要考虑百姓承受能力,又要考虑朝廷的筹款,还要考虑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