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 (第4/5页)
飞向没有边际的远方。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韦庄的一首菩萨蛮,尽管写的绝妙,却仍难以道尽江南的妙处。江南风物何止如此?莫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天然魅力,光是一个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
江北春时正好,吴地已然渐热了。正是清晨,潮湿的空气化作一层淡淡的薄雾,虎丘山色朦朦胧胧,有无之中,仿佛一帧晕开的水墨。
一阵散乱的脚步声惊散了晨雾,一行人逐渐露出形貌。为首的乃是一名老者,身着宽大的官袍,相貌端肃,身后跟了几个侍从,也都穿着齐整,不苟言笑。
空气润泽的仿佛能攥出水来,老者的后背满是汗水,洇湿了一片,步履也有些蹒跚了。旁边的侍从赶忙扶了一把,道:“大人,要不咱们回去吧?这天气,估计吴王也不会上来。”
老者摇摇头,眯起眼睛朝前看去,“虎丘剑池”四个朱红的大字铁钩银划,俨然就在眼前,再往上看,云岩寺的佛塔微微显出了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吴王想必不会去云岩寺吧?”又一个侍从说道。
老者想了想,挥手道:“去后山。”几人便从试剑石旁绕过,循着道路朝后山去了。
后山相比前山,较为幽静。溪水潺潺,山石嶙峋,多了许多自然之趣。唯其如此,使得老者在雾气中磕磕绊绊,行步艰难。就这样行了一阵子,前方隐隐有箫声飘来,其音袅袅,不绝于耳。
“好清雅的曲子!”一侍从略通音律,不由赞道:“也只有吴王才吹得出!看来,吴王定在前面了!”在他想像中,吴王李陵必是一袭白衣,孤立于山水间,飘飘然弄着一管玉箫,直似神仙人物。
“清雅?”老者苦笑一声,也没说话,只循着声音走去。
后山的雾气淡了些,转过一条山道,他们终于看清了眼前的情景。山溪之间,插了几十根青竹,上面支起一架竹台,有一张大床相仿,一年轻公子披着绸衫,斜靠着一名美貌女子,懒洋洋的吹着一管镶满宝石的玉箫。台上还有两名女子,一个负责拿捏,一个捧着果盘,都是一脸倾慕的望着那名男子,眉目含情。
这名青年公子,自然就是吴王李陵了。
适才说箫声清雅的侍从险些吞了自己的舌头,眼前的景象实在有违他的常识,在这温柔乡里,吴王还怎么能吹出这样的音律来?
“崔明理?”李陵看见了下面的老者,便将玉箫交给一旁的女子,支起了身子笑道:“一大早找来,有什么事情?是了,想必来看我这逍遥台的?崔大人消息当真灵通,我昨晚才让人搭的,你便知道了?来来来,上来一叙!”
这老者正是吴中的“国相”崔明理,他并不接李陵的话,只是淡淡的道:“吴王,老臣有要事禀报。”
李陵凝视了他半晌,突然笑道:“你可当真无趣。”他一个翻身,从台上跃了下来,单足立在一块溪石上,身形飘摇,甚是好看。“说罢,什么事情?”
崔明理从衣襟内掏出一封书信,递给李陵,道:“此乃燕王的亲笔信。”
“怎么?”李陵面色一整,适才嘻笑的神情尽去,诧异道:“三哥的信?他说了什么?”
崔明理面带忧色,道:“吴王一看便知。”
李陵将信接了过来,展开仔细读了几遍,突然笑道:“三哥让我出兵呢。”
崔明理急道:“吴王,万万不可呀!”
“是么?”李陵唇边逸出一丝淡淡的笑,道:“我想想再说。”说着,迈步朝山前走去,“逍遥台”上的三名女子,他看也不看一眼了。
崔明理紧跟着李陵,腿脚好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