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3/5页)

屡得手的原因。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认识到他本来就是那种人。

第二个问题,拯救他的目的是什么?造福社会、维护世界和平、让更多的女人免于同样的命运?不不不,其实不是这样,而是为了满足拯救与自我拯救的心理,实现自我价值的证明。但从心理医生要告诉求助者,证明自我价值,不必通过这种方式。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不和那些不需要拯救的男人交往?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吸引不了她,满足不了内心深处的拯救欲、控制欲和安全感。潜意识中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得不到正常的尊重与肯定。

第四个问题,只要认真答前三个问题,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也许有人又了,假如拯救成功了,比如沙按照关茵的希望改邪归正了,那么两人的关系就完美了吗?其实未必,这往往会进入另一种情境,可能导致另外两个问题。

首先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关系并不稳定,两人之间的位置是不平衡的,拯救者会对被拯救者拥有一种道德优势。

假如遇到什么其他的矛盾,哪怕是很正常的矛盾,拯救者往往就会:“你曾经有那么多缺点,我都原谅了你,还帮你改正了,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对我、听我的话呢?事实已经证明,你应该全听我的!我是这么优秀,这么善良,是我拯救了你。”

这种情况多了,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出更大的矛盾,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循环你自己已经改了,其实是在欺骗我,其实你并没有改好。想当初你就是这么骗我的,比如某年某月进入了翻旧账的模式。

拯救者不是不介意被拯救者曾经的缺点,其实很介意,因为没有这些,就证明不了其自我价值。

其次拯救欲往往也伴随着控制欲。拯救者将对方的改变,视为自己的价值证明,难以接受对方再脱离自己的控制,对方违反自己的意愿往往就被视为背叛,这也是导致很多矛盾的根源。

这种控制欲源自于安全感需求,否则拯救者就会感到内心不安,重新到潜意识中缺乏自信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拯救的成功就是宽容的结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被拯救者往往也会感到困惑,我明明已经告别了过去,按你的要求选择了新的生活,为何你的态度又变得那么挑剔呢,甚至不再像以前那样宽容?

有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很多时候难以判断被拯救者是否已做出了满意的改变,假如根本就没有改变,那就更不用了。如何从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态,了解对方究竟是什么人。

今天的求助者不是沙,而是关茵,所以丁齐只能分析关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他最后道:“这种拯救与自我拯救的矛盾心态,可能与成长经历有关,要么父母特别严厉,要么父母毫不关心。”

关茵愣了半天,也不知听进去多少,此刻才点头道:“丁老师的太对了,我父亲对我很严厉,而母亲根本就不关心我,看来我是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丁齐把纸和笔都拿了来,将纸翻到了背面,一边写一边道:“既然已经意识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并做出改变。帮助并使一个人改邪归正,这并不是什么错,也是值得赞扬的品质,但它不合适与男女情感需求混淆。

把自己放在拯救者与控制者的位置,这是没有必要的。你并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情感关系中对等的人。假如打破了这种对等关系,就会感到苦恼。我们先定几个目标,你一条一条去实现,能做到哪一步,需要看你自己的努力。”

丁齐在纸的背面上写的是另外几个问题

一、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缺点是不是我的错?

二、和这样一个人交往,我是被什么吸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