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4/4页)
二件事是招聘熟练工人,因为制药厂要更换生产设备,所以原来的工人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采取清退的方式予以辞退,按照之前定出来的原则,全部采用工龄买断的方式予以辞退,然后将这些人的关系全部转入政府的人才中心。
重新招聘的时候,原来制药厂的工人予以优先照顾,但前提是经过培训之后必须通过药厂的职业技能考核,不能达标的还是无法重新进入制药厂,同时还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先进行层层筛选,然后开始各方面的培训,从厂纪厂规到职业技能,这些都有一定的标准。
在这二十多天时间里面,招聘和初步遴选工作都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工作却是陈慧珊专门从美国请来的技术人员在负责,为此,药厂还专门延聘了几名翻译人员,当然了,这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也将成为制药厂的正式职工。
第三件事是制药厂的注册,经过一系列繁复的手续之后,制药厂已经变更为注册在香港的港资公司,名称倒是没有变,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制药厂已经算是外资企业了,手续变更自然离不了于梅的运作,张枫还专门打电话跟孙浚招呼了一声,不然也不会如此顺利。
制药厂的牌子正式更换为张氏药业股份公司,管理的架子也重新搭了起来,股东只有三位,张枫、于梅、陈慧珊,算是董事会了,聘任仲孙双成为总经理,弗兰克为财务总监,公司内部的股份划分也有了正式的文件,不像一开始那样只是口头约定。
而陈慧珊的十万美金,订购回来的并非一套生产线,而是六套生产线,这个也大大的出乎了张枫的意料,不过内情也只有他和陈慧珊心里明白,其他人却是不可能知道的。
仲孙双成做的第四件事就是把原来制药厂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清理,尤其是用工问题和工人与药厂之间的管理问题,把以前的人事档案全部移交完毕,等于现在的药业公司与原来的琪辉制药厂没有任何关系了。
依旧住在厂区家属楼的职工和家属,也通过补偿,全部从原来的家属区搬迁了出去,仲孙双成已经安排建筑队将家属区的旧楼予以拆除,打算在原址修建厂房,安装新的生产线。
这件事其实是张枫最满意的,别看眼下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要是再拖延个几年的话,必然会成为药厂的后患,而且麻烦绝对不会小,甚至会成为别人算计药厂的把柄。
还有就是药厂的其他准备工作,比如仲孙双成自己的管理架子,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四处挖来了不少的管理人才,不过张枫也好于梅也好,对这个的兴趣都不是很大,他们都不会参与公司的直接管理与运作。
弗兰克用半个月的功夫,已经将药业公司的各种关系理顺,财务部门也搭建了起来,还特意从香港聘请了一位会计师,当然了,内地的专业人员也是少不了的,比如原来琪辉制药厂的会计师就被弗兰克留了下来。
两位管理人员介绍完公司这段时间的运作以及准备工作之后,陈慧珊才宣布了新药研制的进展情况:“目前新药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没有问题了,疗效自然也非常的完美,因为生产线还没有到港安装,所以距离正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但可以从实验室中小批量生产一点。”
张枫道:“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是新药的审批手续了,在此之前,还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各种检验手续,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测定,所以工作还比较繁重,尽管可以动用一些人脉关系,但必要手续却不能省略,内地这边就委托仲孙总经理了,香港那边还得专人处理。”
陈慧珊道:“香港那边我去处理吧,顺利的话,可以先在海外上市,国内的效率向来很低,而且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我建议可以先尝试在海外申请上市,临床试验同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