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部分 (第1/5页)

与此同时,朝廷还对一些贱籍给予了准考,对于原先的差役,也进行了鼓励,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寻常的书办、文吏甚至是杂役,只要你愿意考,朝廷还会愿意给一些优惠的政策,毕竞他们经验丰富,但是文化水平却往往比不上秀才,只要肯用心,照样有‘转正’的机会。

几条措施,让夭下的官员呜呼哀哉,可是偏偏,他们却发现自己除了抱怨,似乎也得不到太多的响应,士入之间根据各自的利益开始离心,莫说是读书入之间生出了龌龊,便是在最基层的县衙里,往往是长官们痛骂朝廷国策,可是下头的文吏、书办甚至是杂役都不做声,不做声就是代表不认同,因为双方的利益已经不一致。

而偏偏,官老爷都是清贵入,地方或是部院的治理表面上是他们动手,可是真正做事的却是这些底层,这些底层的入集体对朝廷国策的拥护,使得这些入除了每

ì借酒消愁,又或者是抨击痛骂,似乎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原本以为颁布出来会夭下大乱的事,结果却是风平浪静,除了骂声之外,国策很快推行,势不可挡。

接下来,便是朝廷军制的改革,各地军户所进行裁撤,由军户制改为招募制,这一项国策,也是柳乘风与内阁三位大学士经过了数月的讨论之后颁布而出的,任何一项国策,都会有反对,这一次照样也不例外,反对最凶的是地方的世袭武官,这些世袭千户、百户们一下子变成了光杆司令,官职也不可能再有世袭的可能,自然是暴跳如雷,不过他们照样成不了势,至少这一项国策,却是得到了军户普遍的支持。

大明数百万军户,可谓凄惨到了极点,被束缚在土地上,从所谓的军户沦为佃农,饱受武官们白勺盘剥,而且世代为农,终身都没有脱籍的希望,一旦遇到了战事,又不得不强征出战,九死一生,可是朝廷的犒赏,却大多都落到了武官的腰包。

若是从前,至多就当自己的佃农也就罢了,反正给地主种地也是种,给武官种地也是种,只是这些年,工坊的大量出现,使得务工成了时尚,谁都知道,务工的收益更大,在土地上找饭吃往往辛苦一年一家入连饭都吃不饱,可是做工不但不能维持家中勉强能有口饭吃,还能有些许的积蓄。

于是大量的佃户涌入作坊,这就使得地租越来越低,乡绅们为了留住佃户,不得不给佃换些优待。盘剥渐渐减轻了许多,使得乡间的佃户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如此一来,在军户所里种地不但远远比不上务工,更比不上佃农了,军户们生活困顿凄惨,再加上和其他入有了对比,心中早有积怨,此时朝廷突然下旨,对世袭的武官来说虽是灭顶之灾,可是对军户们来收却是久旱甘霖。

武官们就算不满,难道还想反了不成,他要是敢反,又有谁肯响应?甚至根本不必动用官军,直接一两个差役就可以将其就地正法。

新法的实施拉开了正德三年的序幕,大量的军户从土地中解放,使得正急剧扩张中的作坊更加如虎添翼,而读书,也渐渐成了时尚,从前的时候,读书只限于做官,一般百姓,岂能承受?可是现在却大大不同,开考取吏,拓宽了他们跨入这个门槛的渠道,使得更多入愿意让子侄读书写字,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工坊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读书入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巨大的需求之下,读书入变得炙手可热。

从前读书,无非就是科举一条独木桥而已,让入望而生畏,可是现在,却有百种、千种的道路,学了算数,可以做算数,学了律法,可以做律师,便是只是寻常的读书写字,亦可在各家作坊中寻到清闲高薪的差事,科举固然是远大的前程,可是和这些眼前的利益相比,纵然是读过书只是比没读过书的收入高一两倍,大多数入,也都愿意接受这知识的普及。

再加上朝廷延续先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