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 (第2/5页)

裴度乃四朝元老,元和中兴名臣,留守东都时,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盛名煌煌。杨昊立即意识到张伯中此计将是一步好棋,以裴度的名望、资历镇守河东,自然无人能说什么。但他是个孤家寡人,手中并无一兵一卒。河东节度使毕竟不同于东都留守,那是要做实事的,要做实事没有实权可不行。

边关军镇兵权便是实权,只要能击败董八成等河东实力派,又不图节度使的虚衔,河东的实权还是可以握在自己手里。当然,跟裴度共处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打压自己,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又能熬得了几时?只要耐住性子熬上三五年,等他告老还乡,河东便是自己的掌中之物了。

但是要运作裴度出镇河东,杨昊觉得自己既无门路更无把握。

张伯中献计道:“大人何不请大总管出面促成此事。”杨昊沉吟不决道:“只怕大总管未必肯答应。不瞒先生,羊弘扬来此就是劝我将河东让给刘沔,这件事大总管是默认了的。”

张伯中笑道:“对大总管而言,河东实权操在大人手里,总胜过操在刘沔手里。太子殿下的面子大总管不得不给,但若能不伤太子殿下的面子,我想这个忙,大总管还是愿意帮的。”

看着张伯中那副胸有成竹的笑容,杨昊心中暗自惊叹,这么浅显的道理自己为何就没有想通?他向张伯中投去了赞许的一瞥,点头说道:“那就依先生所议。”

张伯中从怀中掏出李昌林的密信,将李昌林派乌晨露来此的目的简要地汇报了一遍。最后请示道:“请大人明示,是否可以答应李昌林所请?”

杨昊反问道:“此事你怎么看?”

张伯中略一思忖答道:“大人不妨答应李昌林所请,暂时让他卧底在夏绥,待时机成熟,令其里应外合助大人收回夏绥。属下建议,可将方立天调往夏绥,一为辅助,二为监视。”

杨昊连连点头,张伯中所言正合自己心意,他看了眼张伯中,又看了眼手中李昌林的密信,默默点头道:“先生所言句句合我心意。当日破天德军时,得河东名士曲处机,我欲聘他为军师将军,可惜曲老始终看不上我这座小庙,宁可躲到学堂教学生,也不肯指教一言半语。天幸,又让我遇到先生,我看西宁军军师将军之位,非先生莫属。”

张伯中愕然一惊,曲处机的事他略有耳闻,军师将军乃是主将辅贰之位,在西宁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将军。杨昊突然将自己拔的这么高,倒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张伯中有些惶恐地说道:“属下何德何能,敢居此高位?”

杨昊道:“自古能者居上。此次苏州之行,大总管将我连升数级,高处不胜寒啊。没有先生在一旁指点,我真是举步维艰。就请先生不必推辞了。”

说到这,杨昊又看了眼手中的密信,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张伯中看在眼里,他陡然明白了杨昊此举的真实用意。这趟江南之行,自己伴随左右,以备咨询顾问,虽无军师之名,却有军师之实。连李昌林这样的军中大将也是这么看的,正因如此他才将密信先送到自己这来,以讨好笼络。李昌林如此,别人又何尝不是?其实无名军师的身份倒也无害,但若自己的手上还握着内寺坊的实权,那性质就变了。

自古为臣下者,权、名、位不可兼得,兼得有罪,兼得者必不得好死。

想到这张伯中浑身直冒冷汗,连声说道:“承蒙大人看的起,属下愿尽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昊大喜,即刻传令三军,自即日起任命张伯中为军师将军,原先本兼各职一律撤销。内寺坊同知一职由督察司掌书记卢光兼任。

因张伯中献计,杨昊调孟明为破lang营统军,以抓捕李昌林为名,令其率虎、豹、飞虎、破lang四营南下攻打银州。李昌林率军坚守不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