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5页)
而王启年也没打算靠演预算20万元的《小武》赚片酬,主要目的仅是赚点经验,其次是,电影里面露个脸,混个脸熟。
混脸熟,也是资历啊!
本质上,这是一部小众电影,票房之类的纯属浮云,甚至,在国内上映都很难,其主要的价值是拿奖。历史上,贾樟柯混成知名导演,也是从《小武》这部电影后来在海外拿奖开始。
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起来了,对海外的奖杯,越来越无视了。但现阶段,海外拿个奖,还是能震动国内影视圈和媒体的。
……
ps:感谢念破虚空、l自挂东南枝慷慨打赏。解释一下剧情,不是偶没查资料,而是为了剧情方便,改动一下时间。其实《小武》是97年2月份开始拍,到贾樟柯毕业的时候,当做毕业作品,拿奖是98年初。本文进行了一定改动,将拍摄的时间改为97年10月份。
第十四章 一块钱当十块钱花
电影其实和创业差不多,每一个成功的导演,背后都有一个团队。
早期,没钱、没名,想要有一批团队支持自己,主要就是靠着关系和忽悠。
贾樟柯就是有不错的口才,在当年,大一刚刚入学的时候,就以“我们一起拍电影吧”的口号,或者说是共同的理想,忽悠的一群同学,死心塌地的跟他干。
他的长期的搭档,也一直是当初的那几个93级的北影文学系的同学。
93年的北影文学系本科,一共只招收了12人,七女五男,有绰号叫做“七侠五义”。其中,顾峥、王宏伟是和贾樟柯一个寝室的。
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喝啤酒,开“卧谈会”。众人年轻气盛,对古今中外的电影批个够,张艺谋算毛啊,陈凯歌算毛啊,拍的电影,咱都不爱看。胡扯了一通之后,众人开始激动的喊出“我们一起拍电影”,拍的电影,显然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题材,而不是迎合电影市场的题材。
这样贾樟柯等人在入学不久后,就拍了一个成本1000元的广告。其后,在95年,三人又搞出了《小山回家》,在香港拿了一个奖。靠着《小山回家》在香港拿奖,三人也开始受到香港同行的关注和欣赏,这给97年,他们筹划的毕业作品《小武》拉投资,奠定了基础。
《小武》拉到的投资其实并不多——区区的20万元。但对于影视行业的新人而言,有人肯投资20万元,也相当的难得了。
因为,没有名气、没有过去票房成绩作为资历的青年导演,那个投资人钱多了烧得慌,愿意投资给你练手混经验?
所以,不少的青年导演出道,一开始往往是烧自己的钱,去练手,去混资历!
绝大多数的青年导演自己筹集几万、几十万拍出来的片子,都是血本无归,没有搞出什么名堂,于是,就黯然退出了残酷的江湖。
而能够拿别人的钱去拍电影,已是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这第一步的门槛都没有迈出的导演,等于是一直在扑街,还没有出头机遇。
贾樟柯是北影文学系93届的学长,今年正是他的毕业之年。电影学院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深知出名要趁早,如果不能很快混出名堂,就有可能被残酷的圈子所淘汰,只能去从事一个平庸的工作了。
所以,每一个毕业生,就希望尽快的证明自己,在圈内留下自己的名号,贾樟柯也并不例外。
作为文学系的,贾樟柯写剧本和电影评论,自然不会有问题。事实上,他的文笔也是相当好的,王启年看到贾樟柯写的剧本,就知道若是单纯的比文笔,自己面对这个学长,未必有优势。
当然了,王启年不会因为文笔不如人而自卑,毕竟,在他眼里,文笔够用就好,太好反而是负担。文笔好,混小众的文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