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頁 (第2/2页)
和說》中曾以前明為例,晚明曾有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等,後又有閹黨,東林黨與齊楚浙黨,閹黨與東林黨相互爭鬥,有黨派而無是非。興黨獄,死人無數,馮桂芬認為黨禍的根源並非結黨,而在於決定兩黨命運的權力在皇帝手中,是個人意志,這樣誰都不服誰,無不以極端的辦法來對付對方,從而導致沒有原則的傾軋。&rdo;
&ldo;而在共和體制中,黨爭的評判標準並非某個人的意志,首先。各黨代表的政策哪一個能得到通過,直接由議政會投票表決,票數多者通過,清晰明了;其次,議政會的成員可能都有黨派和政策傾向,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議政會地議員,又是接受更大範圍的選民投票產生,譬如湖南鄉紳選舉大人為議員,則大人可以代表自己的派別投票。&rdo;
&ldo;那大家不都投自己的票?&rdo;劉蓉不以為然地說道。
&ldo;可以,但議政會有不同的派別。如果別人不支持的話,那麼這樣的政策便無法通過,&rdo;趙烈文道。
&ldo;這就好像朝堂議事,有時候各派意見不同,也會爭執不下。傳統地辦法就是由皇帝來決定。&rdo;曾國藩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共和:&ldo;以前明為例,前明的皇帝做決策時。自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偏向某個派別,無論怎樣選擇,總會引起另外一個派別的不滿,以為皇帝是偏袒那個派別。&rdo;
&ldo;不錯,若君王強勢,自然好說,若君王暗弱,問題就來了,一方不服,自然會想辦法打擊另外一方,這就是黨爭,可怕的是,黨爭的勝負依然是某個人的意志,譬如天啟信任魏忠賢,閹黨自然取勝,崇禎登極以後,閹黨又會倒霉,&rdo;趙烈文也拿明朝的事情來解說,其實他們都知道,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這樣的,就好像清朝的漢臣和滿臣之間地差別,只能是滿臣有利,不過這種有利已經成為常態,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