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态度(1)

非此即彼

什么事情也重要不过你对事情的态度。事情的发生,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甚至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暴露你的态度。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而看不到自己的态度,因而,我们需要打开内在的眼睛,那样便不再对自己盲目。

当一个人还在意识的粗糙层面,即仅仅是被思维主宰时,这人呈现的状态就是只有两极化的态度。一件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对人不是热情过度就是冷若冰霜,不是坚持到底就是永远放弃等等,在两极之间摆动,或者停留在某一个极端上。

非此即彼,是思维的特点。如果一个思维告诉你向东是好的,那就自然地意味着,向西是不好的。但思维又总是在变化,今天这样是对的,明天就变得不对了,后天又是一种新说法等等,没完没了。所以,思维、观念都是短时间内有效的,而且思维的结论一定是支持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当你接受了某个结论,那么你就只能选择停在两极的某一端。事实上,两极化的思维看起来是两个互不相容的相反观点,其实它们是同一回事,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超越了这个层次,你便可以看见整枚硬币。那时你对整体一目了然,自然、便不再一边倒地陷入其中某一极。

只有凭借发展心灵能力,升高我们的注意力,才能够达到一个可以看清思维的程度。而观察到内在的思维活动,就是内省。通过内省,我们会知道,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执著成为牵动我们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木偶线,当我们从事情之中把自己抽离出来,木偶线就切断了,那么非此即彼的游戏就会结束。

第三种态度——察知与静观

第三种态度是超越了思维、跳出了思维才会有的一种态度。只有跳出二元的思维,高于思维,才能看清思维的活动内容。爱因斯坦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说,我们不能在产生问题时的同一思想高度上解决那个问题。意即要提升了意识的高度之后才能解决之前的问题。

思维能够带动人的言行,决定人的言行,它有着一定的能量。有人甚至为某个错误的信念而付出生命。要超越思维,并非简单的事情。这要靠灵性的觉醒,就是来自我们心灵的力量。关于觉醒这一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中国儒家用“天人合一”来表示,道家说成得道、悟道,佛家说成回归自性、见性、开悟、觉悟等,古印度则称为“瑜伽”。当这个心灵的力量升起,我们便醒觉着,就有能力看清楚思维在我们头脑里的运作,这样,我们将有能力超越非此即彼的二选一的限制,而发展出一种折中的、微妙的、抽离观察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让人感觉像是在此与彼之外,又像是在此与彼之间;像是彼此皆可,又像是彼此皆非。

第三种态度的表现是知道什么在发生但不作出反应,不评判,仅平静地知晓。好像是没有什么态度,有点让那些惯用头脑的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身在其中,却好像置身事外,那么镇定自信,却又好像没有立场。第三种态度是超然静观、不能理性理解的态度。

要避免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静观是指内在没有针对事情产生任何的思维、念头、情绪,并不是单单地指在行为上不作反应。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在言语行为上表露头脑里的想法,也压制自己的情绪,看起来表面上也没有反应,但这完全不是静观。静观是个内在的状态,内在无思无念的虚空状态。 。。

4。态度(2)

这第三种态度源于内在稳定的静默。静观的态度并不会让人成为一个没有任何作为、对人对事视若无睹的木偶。一个人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