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4/5页)
。康国在积蓄力量,将来也许会对胡国用兵。这仅仅想想就激动人心。具体时间他们不知道,只知道这些都是爆发前长时间的积累。
康国本身就富裕,但是再富裕的国家都不能经得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开垦荒地和减半关税的政策就是为了囤积粮食。为战争囤积粮食。
这三年康国和殇国的交易日益平凡。用多余的粮食交换药材。然而这些药材流通到市面上的绝不是交易的总数。战争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粮食,而是药材。康国和胡国的几次战争来看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有战争必然就需要大量的药材,轻伤员有了药材又是一个战斗力,而重伤的也能保住性命。
药材的保存期很长,有的放个几年几十年都不是问题。现在药材这个难题也被解决了,康国有没这一战之力真的不好估摸。
若是几年前朝廷备战要爆发对外战争,那百姓一定以为他们疯了。但现在不同,一个富裕而日益鲜活的康国在平胡王的带领下打败胡国也许不是神话。
这三年不仅民事上的改变,军事上也不再如以前那样。还泪的那份练兵的方法经过远征军,经过五万禁卫军后就开始广泛应用在各个军队中。一份练兵方法使得一个国家的整体军事逐渐强大。康人不知道现在这支军队是否有能和胡国叫板的资格,但是今昔不同往日。
一个民族有自尊有自信才能赢得尊严。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令别国不敢轻易进犯的军事力量才能不在马蹄下哭泣。人类世界如自然界一般都是强者生存,虽然不是食物的原因,但是人类好斗的天性就决定了如此。
国与国之间没有仁慈。一切的仁慈只能建立在鲜血和屠刀下。康国年轻的掌控者们正在走一条祖先都没有走过的路。这条路还很远,但是他们不怕,因为他们还年轻。
年轻有时就代表了勇气。
第四卷:平荡天下 第二十一章:崛起三年(二)
在思想和文化上康国的变化更大。这一切的来源始于平胡王讲的一句话:“只有用客观的眼光回顾过去,用平和的眼光看待现在才能用更深远的眼光来展望未来。”这句话在平胡王著名的“十种品质”后再次引发热潮。在所有文人的思想还在为这句话呆滞时平胡王不经意间说出一句话让思想界陷入狂热中。
“时时拷问自己的灵魂,在你死后是否能安息。”
前一句是反思,后一句是拷问。
许多文人如醍醐灌顶,失声当场。简单的两句话,但是康人何尝有这样的思考。他们更多的去专研书中的知识,希望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弄通弄懂。等这些东西都学完了已经年华老去。又有什么时间去想过去现在和将来。又有什么时间来拷问自己的灵魂。
这个年代,人的思想太过单薄,以至于这简单的两句话流传出来后就成了至理名言,并且在文人的圈子中刮起一道旋风。自然,而今的还泪身份地位不同,要是这句话出自于一个无名小卒,估计不要说旋风,就是空气的震荡都没有。然而因为名人效应和这两句话本身所包含的思想使得
远征学院作为现今的文坛泰斗首先开始讨论他们校长的这两句话。他们开始对康国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国家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开始研究,逐渐发现很多政策和大事件上高层处理的错误或者是失误。这些错误和失误给康国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今天来看还是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当时并没有发现和引起反思。而今来看这种失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研究的目的就是保证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而在这点上年轻的朝廷高层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宽容。
远征学院所提出的问题是在质疑几十年前朝廷的决策。那些是皇帝祖祖辈辈所制定的东西。以康国的开放不至于会有什么文字狱的东西,但是言论还是有限制的,一些处罚还是少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