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房玄龄薨 (第1/2页)
这日,剪羽卫来报,言说有传言说新罗与崔俊有着密切的往来,应该知道崔俊的下落。 李世民立刻派使者去新罗质问新罗女王金真德关于崔俊的下落。哪知,大唐使者不但没有得到崔俊的信息,而且还被金真德出言讥讽几句。 使者归唐之后,便向李世民诉说新罗金真德的种种不是。 李世民震怒,便下旨征伐新罗。朝中武将文臣纷纷劝解李世民不宜对新罗用兵,更有程咬金等人愿意再次出使新罗,以作求证。 但是李世民却像王八吃秤砣一般,铁了心要对新罗用兵,而且还要亲自挂帅,御驾亲征。就连魏征上书劝解也没有用。 李世民下旨,不准大臣再议论此事,否则尽皆削职罢官。兵部无奈开始准备,而众臣也不敢再行议论。李世民带领金吾卫,先行前往辽东备战。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被留在京师辅佐李治主持政务,但是却突然得病,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李世民得讯,便即刻回京,微服前往探视,两人相对流泪。 李世民看着榻上消瘦的房玄龄心中难受,便让人抬着轿子将他接到宫里休养,而李世民也常常亲自陪伴左右。更是找人各处寻访孙思邈与詹老医师这般的名医,来宫中为房玄龄看病。 期间,李世民只要听说房玄龄的病情稍有好转就面露喜色,一旦听说其病情加重就忧虑憔悴。 一天,房玄龄对前来看望他的儿子们说:“我受皇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新罗之举甚是荒唐,群臣中没人敢进谏,我明知而不说,死了也有罪责。” 于是房玄龄让房遗直代笔上表,进谏说:“《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说是足够了,开拓疆土也可说是该停止了。 况且陛下每次判决一个重罪犯,一定命令再三反复奏报,吃素食,停止音乐,这都是因为陛下仁慈,重视人命啊。 如今驱使无罪的老百姓,把他们投入锋刃之下,使他们肝脑涂地,难道独独不值得怜悯吗? 假如新罗违背臣子的节义,杀了它也可以;侵扰百姓,灭了它也可以;将来能成为中国祸患的,除掉它也可以。 如今没有这三条理由却劳烦中国,岂不是所保存的东西太小,所损失的东西太大了吗? 希望陛下让新罗自己改过自新,停止招募百姓,自然会使华夏和夷狄都庆幸依赖,远方和近处都会安定。 我早晚就要死了,如果能蒙受陛下收下我这番哀切的进言,我即便死了也将能在青史中不朽!” 但是这谏书却是被李世民拒收,根本递不上去。房玄龄每天都会问及此事,众人虽以谎言搪塞,但房玄龄还是看了出来,日夜叹息。 房遗爱因此事常常对着高阳公主哭泣,求高阳公主为自己的父亲劝劝李世民。高阳公主便手持房玄龄的谏书去找李世民游说。 李世民见高阳也为此事跑来宫里找自己,便对李玲说:“玄龄病得这样重,还能为我的国家担忧,我作为皇帝不能不慎重对待此事啊。” 于是,李世民亲自去探望房玄龄,两人相谈半个时辰的时间,李世民终是答应了房玄龄的请求,收回成命,不再兴攻打新罗之举。 房玄龄无力起身,只能说着:“陛下仁慈,当为圣君。”之类的马屁话。 李世民心中哀伤,握住房玄龄的手与他诀别,涌上心头的悲伤不能自制。 数日之后,房玄龄撒手人寰,世人皆哀。 唐人将他与杜如晦合称为"房杜"。房玄龄卒,太宗废朝三天,册赠他为太尉、并州都督,谥为文昭,陪葬昭陵。 后世玄宗时期的柳芳评价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安定天下,到他在相位终结时,一共做了三十二年的宰相,天下人都称他为贤相。 然而,他的行事风格却是找不到什么显着的痕迹,他的德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所以,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并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王珪、魏徵擅长规谏太宗,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则主动让出自己的贤名; 李靖、李积擅长统兵作战,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则专心致力于推行他们的治国之道。 结果,天下太平,所有的善政都归功于太宗皇帝。作为唐朝的宗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