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 (第4/5页)
眼身旁的林在山——她心中的这首歌的天才原创作者,她的爱人。
林在山听着张昊他们唱《追梦赤子心》,亦很感动。
他已经听过无数遍这首追梦之作了,但每一次听,他心底都会被激发出一种特别的冲动和情怀,让他久久都不能平静下来。
这首《追梦赤子心》,算是另一位面新世纪少有的精品摇滚之作。
夸张点说,这首歌有点中国摇滚版《阿甘正传》的意思。
这首歌完全将自己抛出去的唱法,以及源自NeilYoung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这样的热血情怀,也是习惯玩范儿、玩曲风的中国摇滚乐最为缺少的一种音乐内核。
这首歌没有批判和深邃,却不缺死磕与抗争,以及为了理想主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气势。
张昊唱的这版《追梦赤子心》,没有太释放他锐利如剑的高音杀手锏,而是用撕吼式的唱法,表达出了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与坚持。其饱满的情绪仿佛唱出了每个正在奔赴理想路上人的心声,励志的同时,使人瞬间正能量百分百。
这首歌不管是年轻人听,还是像林在山这种已至中年的大叔来听,只要心底还有梦,他们就都会被打动。
在上一位面,这首歌还是一部很流行的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片尾曲,所以估计很多人听到这首歌,都会有一种被烈士前辈感动到热泪盈眶的回忆。
不过林在山听这首歌,除了这首歌本身牵出的情感外,他会想起另外一部和这首歌同名的好莱坞电影《追梦赤子心》,也叫《鲁迪传奇》,英文名《Rudy》。
将《Rudy》翻译成《追梦赤子心》,算是国内电影译名少有的极品之作,这部片子的内容也确实对得起这样的好名字。
林在山没有考究过,Gala的《追梦赤子心》和电影《Rudy》有没有什么关联,但两部文艺作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为梦而坚持,永不妥协的一种精神。
音乐《追梦赤子心》呐喊的可能更直接一些,电影《Rudy》则是通过一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呐喊和怒吼,只有永不妥协的坚持,将一个平凡人对于梦想的执着,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看《Rudy》的时候,林在山还在另外一个位面,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下,他的心还是年轻的。
不过现在再想起这部电影,他变老的心仍会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梦想和一生的追求?
他自己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但同时他也见过不少完全没有梦想的人。
大家都是平凡人,为什么有人有梦,有人就没梦呢?
难道说是童年的某些难以磨灭的快乐或痛苦,早年间经受的磨难,和那些初尝生命甘美的情感巅峰,影响所致吗?
这种经历影响深刻,无可代替。我们此后的生命中,都在这已经形成的情感轨道中运行,无论如何也想重现这些往昔的激情,有时甚至付出极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才是我们执着的理由吗?
据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些情感巅峰的时刻,对人类潜意识的塑造作用最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为,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历和性是一切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量,因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经历,而性则是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驱动力。
但童年和性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这样的例外有很多,例如一个人童年相对平淡,青年时代的冲击性经历仍可能决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个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时代才受到某种震撼,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Rudy》在表现执着的时候,就有点这种隐向。
这片子的情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