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3页)
剃减”工作。随着比赛的临近,我们逐渐降低训练强度,在训练中放松身体,避免过度疲惫,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减”。而“剃”呢,就是剃掉身上有可能增加水中阻力的体毛。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游泳选手会戴泳帽,有些甚至干脆剃光头的缘故了。不做“剃减”,那比赛中发挥的顶多是训练水平。
所以,游泳选手需要刮的可不仅是两颊,凡是所有泳衣遮不到的地方都要刮。因此,对我们而言刮剃技巧真的很重要。我们总是一边刮一边讨论。你到底要用多大力?你怎么用力?你怎么刮才能不伤到自己?你是怎么把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刮干净的?到底怎样才,嗷!……记得第一次时,刮完后我腿上出现的是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线条,就像贴了张地图,以膝盖为中心,弯弯曲曲的道路布满两条腿。
同年,我开始参加大型比赛了。令我真正脱颖而出的是1999年奥兰多青年赛。那次,我游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纪录,那一年,我13岁。其实根本没赢到什么奖牌,不过得了三个第四。200米蝶泳,我游出了2分04秒,比我自己6周前游出的训练最好成绩整整提高了10秒。令我有些失望的是,游得这么好也没赢到奖牌。不过鲍勃很高兴,还恭喜我,说他开始还以为是坏兆头呢,因为他带过的队员里,凡是赢过青年赛的,成年后成绩反而没有预计的出色。
那次比赛后,我开始登上了一些重要刊物,比如半年刊的《游泳世界》。这份杂志每期都会登出全美国各地各种等级比赛的前16名。每次,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把杂志通读一遍,第二天,又忍不住再温习一遍。杂志还会列出全美国各年龄组的出色选手,那种在书上看见自己名字的感觉真的很令人兴奋。不管之前付出了多少汗水,都值得了;哪怕就芝麻大点儿的字,也无所谓,因为清清楚楚地印着:迈克尔·菲尔普斯。
那时我真是踌躇满志。我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专访,来自《巴尔的摩太阳报》。一个13岁的孩子是怎么回答问题的?我都不记得了,我不只是紧张,简直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体育版的小卡尔·林普肯记者,他居然来采访我?这是真的吗?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在明尼阿波利斯举行的成年赛。第一项400米自由泳中我排名第41位,第二项200米蝶泳中我拼尽全力游出了2分07秒的成绩,就比之前的青年赛成绩慢3秒。这也使鲍勃意识到,或许我还不够好。逻辑上,我应该可以发挥在出奥兰多的竞技水平,不过多种因素加在一起,结果就不同了。我记得当时坐在椅子上等着比赛,心里想着:“哇,那是汤姆·多兰。”后来,坐在看台上时,我又看见汤姆·马尔乔刚好经过。我不是故意要偷看他的训练习惯,只是忍不住盯着他,能想象吗?我是和奥运会银牌得主参加同一个比赛!周围都是他们这些大牌,不自觉地,我对于自己该做的准备就有些心不在焉。赛程最后一天没我的项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鲍勃就不要求我下水了。
“好极了,迈克尔,我们今天可以训练。”
等等,我想,他不会今天也叫我游泳吧,我们都到赛场了,况且,我也没带泳衣呀。“没带护具,就不守门了”,这一套在曲棍球场管用,怎么这里就行不通了?为什么?因为现在鲍勃是教练。
“我以为今天休息呢。”
“你今天训练。”
“但是我没带泳衣,怎么游?”
“我们开车回去取。”
“你开玩笑吧。”
他没开玩笑,我们开了40分钟的车,去拿来了泳衣。我一整天都板着个脸,很不满意,可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还是长途跋涉拿来泳衣的事实,改变不了必须训练的事实。
鲍勃试图延长我每天的训练时间,可是没到一周我就不能忍了。“我今天8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