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5页)

说人不要去除烦恼。《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贪、嗔、痴、慢、疑”怎样转为妙用,我们看一下下面这段内容。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性恶】……问:性具善恶皆不断,则阐提与佛有何相违?答:阐提断尽修善,但住性善。佛断修恶,但有性恶。问:阐提不断性善为使修善起,佛不断性恶亦使修恶起耶?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为善所染缚,修善自生起而对治恶,佛达性恶故,于恶自自在,不为恶所染缚,则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修恶。但以自在故,为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犹如名医之于毒药二法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问:如果善恶都不断,那么阐提(一阐提的简称,难以成佛之恶人)与佛不是一样了吗?答:阐提虽然很恶,但是他的本性(佛性)还是纯善的。佛虽然没有了邪恶,但是恶仍然可以是他的功用。问:阐提本性为善可以修善,佛不断“恶”是为了使恶心恶行生起吗?答:阐提因为没有清楚本性纯善的道理,也没有达到,所以还有有为的善的执著,用这种执著恰好可以对治恶的心行;而佛清楚了恶的法性本空,所以可将恶转为自在,不被恶所污染、所执著,那么恶就永远不会生起,所以佛永远不会修恶。但因为自在的原因,度化众生的需要,佛仍然使用“恶”,就像良医用大毒之品和普通药共同来治病一样。

如用不随便而是随缘讲解佛法的“贪心”,令众生珍惜佛法;用嗔怒金刚(但是合乎现实正常善因缘)的威严使众生弃恶向善;用大智若愚的“痴”来包容众生,使众生容易接受和学习佛法;用自豪心态的“慢”来激励众生,使众生精进;用设问提问的“疑”来引出相应的佛法进行讲解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烦恼即菩提”不是说不要去除烦恼,而是更要去除烦恼,更要大精进,改变各种不良习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生出无私的利他的妙用来。

2007年7月1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87、丈夫四义

87、丈夫四义

一位朋友问: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我的善良经常被人利用,我对待的态度总是放任它,今天我知道了这是无能、神经衰弱的表现。我的无能由来已久,今天我一定克服它。请问老师,为什么说是“神经衰弱”呢?

这里的“神经衰弱”是比喻。因为有神经衰弱的人往往神经敏感脆弱,易烦多忧,易喜善怒,所以在这里用来比喻脆弱、意志力薄弱、孬气等习气。

对治这种习气,应该学习大丈夫心行,即“丈夫之义”。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援引《涅槃经》,举出丈夫之义有四个方面,即: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大意是说,作为大丈夫,一要自律,自正;二通过智慧、随顺人间正常善因缘地使他人正;除此外,能随顺人间正常善因缘地做事、解决疑惑和宣讲佛法。而这些,都是以第一义(真如佛行的道理)为基础的、为线索的,而且首先自己要自律,要调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习气。

2007年7月1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88、1+1到底等于几(续二)

88、1+1到底等于几(续二)

关于1+1到底等于几,一位朋友回答:1+1到底等于几,要看心因,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请老师指点。

以下供参考。

这位朋友表达上容易叫人发生如下两个误会,虽然本义不一定是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