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5页)
里断定“家人现在肯定意识到他们做错了,正在内疚不已”,便偷偷跑回家去查看。但是家里没人谈论他,甚至还有阵阵笑声。父亲要带他的弟弟妹妹去外面吃冰激凌,便去开车。父亲发现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带着他一起向车子走去。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而且更加爱自己的家人。在父亲老年得了偏瘫的时候,也没有嫌弃父亲,而是更加孝敬他。
其次要教育他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苦衷,不要任性、耍闹和逆反。父母是孩子的福田。《优婆塞戒经》中提到“报恩福田”,就是指“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要有礼貌,符合人世间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即尊敬长辈、家长而不要顶撞他们,如果觉得自己一时想不通,先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慢慢解决。
再有,一定要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溺爱。有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就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的。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面对外面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也要注意,不能总想摆脱父母与老师的管教,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要叫他们意识到严格要求是为他们着想的。另外世界很大,他们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心人,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能力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另外,一定要注意健全自己的心理,比如平时过分内向、孤僻、不合群性格的人,很容易发生离家出走等反常的举动,所以要及时发现这些不良性格、习气并帮助他们努力改正。
最后,父母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单纯认为孩子就是自己养育的,就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要知道这种想法和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执着,或者叫做一种“知见”。《大智度论》中有一种“养育知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就是说,在养育人的过程中,或者父母执着于认为孩子是自己养育的,而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行为;或者孩子执着于认为自己是父母所养,所以自己的一切父母都应该负责。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父母的“养育知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管教,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酿成“爱”的悲剧。而孩子的“养育知见”则容易导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一旦孩子的私利父母没有满足,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痛恨。例如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而不是对父母的理解。
所以设法使父母与孩子避免“养育知见”,使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真正关爱孩子,使孩子懂事,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理解父母的处境,学会帮助家庭分担忧愁,这才是解决孩子离家出走问题的关键所在。
2007年6月4日于北京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一位朋友问:我常有的经历是有时白天做的事情,并没有发现有不对的地方,等晚上睡醒一觉后,突然脑海里清晰地想起白天的事情做的不好,可能伤害了别人,从而再在内心忏悔,请问老师,这算不算是猫头鹰心呢?是不是白天的习气、无明太多,使自己的内心不清醒、灵明造成的呢?谢谢老师的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这应该不算作猫头鹰心吧。晚上因为休息了一下,特别是使名利的执著也休息了一下,大脑比白天清醒了,所以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吧。
当然了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一下修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许更好些,不至于一定要在睡醒一觉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印度佛教史》上第四章:“使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