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4/5页)
最具势力,故该国又有婆罗门国之别称。其民众所奉之宗教,称之为婆罗门教……《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曾为婆罗门作分类,谓有种性、名想、正行等三种婆罗门。种性婆罗门,谓生在婆罗门家者。名想婆罗门,谓假名为婆罗门者。正行婆罗门,谓能驱摈恶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释尊对婆罗门阶级的看法。他以为古代的婆罗门是一种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阶级,但到释尊之时,婆罗门阶级已告堕落……” 《佛学常见辞汇》【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可见,婆罗门是一个阶级。其中,正行婆罗门则是“能驱摈恶不善法”的修行者。
关于婆罗门教,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婆罗门教】古昔婆罗门种专奉之教法也。中有种种别派,而大要以梵王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大日经&;#8226;疏二》:“于彼部类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大意是说,古婆罗门教中尊重梵王,这类比于尊重佛;学习《四韦陀典》,类比于学习十二部经;传播这些内容的人类比于和合僧。当时人们对于这些内容都欢喜前去归依、随顺、修行。
关于印度教,《佛光大辞典》:“【印度教】通常指新婆罗门教。即印度古来正统思想之婆罗门教,摄取佛教与耆那教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而发展成的一种宗教。与其说是一有明确体系之宗教,毋宁说在历史之发展中由于教义、仪轨、制度、风俗习惯等,孕育而成之一种宗教社会乃至社会性宗教之总称……确立一体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可见印度教是新婆罗门教,又与古婆罗门教不同。
关于这点,释迦牟尼佛承认古代真正婆罗门(简称婆罗门)的理想,但不承认印度教(新婆罗门)的思想。经文中说:“贞洁、严守道德戒律、诚实、柔顺、忏悔与努力、谦让、不杀生、容忍,这些都是婆罗门所称颂的。(巴利文《经集》二九二经)他们的举止优雅,身体宏伟,五官端正,名声卓著,行为正当;那些婆罗门,不但热衷于善行,而且竭力遏阻邪恶;他们是如此的生活着,因此使人民无比快乐幸福。(同前二九八经)随着时日的消逝,这些婆罗门逐渐误入歧途,他们只看到快乐、国王般的豪奢生活和打扮美丽入时的美女。(同前二九九经)” “能摆脱所有幻想、错觉,能超越执着,毫无牵绊,能无所畏惧,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一经)恰似露珠在荷叶上不久留,恰似芥子在锥尖上停不住,一个毫无贪念的人,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五经)一个睿智的人,一个洞察的人,一个已达到最高目标的人,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七经)” “经由精勤的努力和纯正的学习,经由弃绝那些桎梏人的俗智和成规,他成为婆罗门。这就是婆罗门的最高境界。(同前六五五经)”
由此可见,佛教吸收和继承了古代婆罗门的部分优秀思想,但对当时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持否定态度的。释迦牟尼佛提倡因缘和合,否定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世说。这是佛教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本质区别。但是佛教又不同于古代婆罗门教。释迦牟尼佛提倡众生平等,否定古代婆罗门教的阶级观念,这也是佛教和古代婆罗门教的重要区别。因此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证,对古代婆罗门教扬弃地吸收之后,更加利于众生的理论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佛法,明辨是非。
2007年7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65、铁刺林地狱你怕吗?
65、铁刺林地狱你怕吗?
一位朋友留言:老师,请您再讲讲关于驱除邪淫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