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类似于黄巾军,他们活跃在并州、冀州一带,势力很大,其较大的分支就有三十几个,动不动就能轻易控制几万、十几万人口,无论是韩馥还是后来的袁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都很弱。冀州北部的安平国、河间国甚至钜鹿郡,处于和公孙瓒势力的接壤部,像河间国境内的易县一带,长期是公孙瓒的根据地。袁绍担任过渤海郡太守,在那里多少会有一些势力,但是袁绍不久前刚把渤海郡太守的职务让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
袁绍之所以对公孙瓒服软,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磐河之战中他败给了公孙瓒。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越死后,公孙瓒把怨气对准了袁绍,当时公孙瓒手握重兵,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于是出兵磐河,找袁绍来报复。这时的袁绍还真打不过公孙瓒,他害怕了,把自己佩戴的渤海郡太守的印绶解下来授予公孙范。据《三国志》说,袁绍开始还挺天真,让公孙范“遣之郡,欲以结援”,但人家当然不会向着他,公孙范到了渤海郡立即发展势力,连破青州一带的黄巾军,但他帮的是公孙瓒。
所以,袁绍真正能控制的恐怕只有魏郡、清河国等两三个郡国。从人马数量来看,韩馥经营冀州期间成果不少,他手下的人马有数万人,其中包括上万人的水军。韩馥手下的主要将领有麹义、张郃、高览、沮授、赵浮、耿武、闵纯等,除赵浮、耿武和闵纯被杀外,其他人都效力于袁绍,但是属于袁绍自己的人马却少得可怜,他在渤海郡时身边只有许攸、逢纪、陈琳这样的文人,他自己并没有嫡系武装。所以,界桥之战前袁绍手里不会超过五万人,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守卫邺县这样的据点,而他手里的水军主要用兵方向在黄河一线,在北部战场局限性很大,现在还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反观公孙瓒可谓兵强马壮,不仅人马多,而且战斗力强。公孙瓒早年即组建了一支包括“白马义从”在内的精兵,人数多达数万人,后来刘虞主持裁军,公孙瓒的人马一度被减到一万人左右,但紧接着黄巾军再起,朝廷和刘虞不得不重新启用公孙瓒,公孙瓒又来了机会。界桥之战前公孙瓒的总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公孙瓒经历界桥惨败后仍然能控制北方广大区域,刘虞后来发动十万人马与他决战,反倒被他轻易打败,这说明他的势力不会太小,尤其是在界桥之战前。
对袁绍来说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公孙瓒还有强大的外援,那就是黑山军。袁绍在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与盘踞在冀州西部、并州一带的黑山军发生了冲突,袁绍派兵进剿,黑山军依托太行山区的有利地势与袁军展开游击战,袁军居然拿他们没办法。公孙瓒趁机拉拢黑山军,与黑山军首领张燕来往密切,他们结成了战略同盟,如此以来,袁绍不仅要在北面用兵,还要考虑西面的敌人,要把有限的兵力分出一部分,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正是因为力量悬殊,公孙瓒要为堂弟报仇时袁绍立即服软,但这仅是暂时的,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公孙瓒迟早有一场恶战。现在这场恶战说来就来了。
“讨袁檄文”里列举的十大罪状
初平二年(191年)底,公孙瓒集结大军南下寻求与袁绍决战,临行前他专门发布了一份檄文。檄文就是公开的宣战书,为自己造势同时攻击、抹黑敌人。写檄文需要功力,因为不光文采要好,而且要有力量,要句句如钢刀。写檄文的高手如今在袁绍手下,他就是大笔杆子陈琳,但公孙瓒也不差,人家好歹也是卢大师的学生。公孙瓒的这篇檄文写得相当有水平,跟后来陈琳骂曹操的那篇著名檄文有一拼。这篇檄文完整地保留在《典略》一书中,全文如下:
“臣闻皇、羲以来,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张化以导民,刑罚以禁暴。今行车骑将军袁绍,讬其先轨,寇窃人爵,既性*,厥行*。昔为司隶校尉,会值国家丧祸之际,太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