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序幕 震中不在汶川(1)

2008年5月12日下午3 点50分,我正在北京家中写作,儿子突然从长春打来电话,急问,听说北京地震了?我慌忙打开凤凰卫视,果然地震了!但不是北京,而是四川!

四川,我的故乡!

我急忙抓起电话,给四川的亲人打电话,不通,再打,还是不通。直到晚上6点,我终于打通一位朋友的电话,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正忙着扒人呢!那一刻,望着电视上到处倒塌的房屋,一片狼藉的废墟,遍地血淋淋的尸体,无数求救的孩子,我的心,颤栗了……

当晚,我守着电视,一夜不眠。第二天,我就想去灾区,但无数信息告诉我,故乡还在余震,还在死人,还会随时吞掉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于是,我有些顾虑,有些犹豫,甚至还有几分胆怯。

但我是四川人,故乡有难,岂能袖手旁观!我是军人,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亲历过危险,见证过死亡,中国的所有重大发射,我几乎都在现场采访——“长征号”火箭横空爆炸时,我在发射现场;“神舟5号”飞船发射那一刻,我在离火箭最近的地方。火箭爆炸,杀伤力巨大,那种瞬间灰飞烟灭的风险,没见过火箭爆炸的人如同没有见过原子弹爆炸,根本无法想像。于是我决定:必须扑回故乡!我不为写什么文章,而只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故乡滴血的伤口,用自己的鼻子去闻一闻故乡死亡的气息,用自己的良心去贴近故乡倒塌的废墟!

终于,我在煎熬中等来了5月19日——全国哀悼日。这天上午,我将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赶赴灾区。在出征仪式上,我代表作家发言的观点是:“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作家,最宝贵的是良知与责任。面对灾难,投身于大地震的现场,感受生命,感受死亡,感受废墟,感受苦难,义不容辞,理所应当。”仪式一结束,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递上一张纸条,说,写一句话吧,我发在中国作家网上。我不知道要写的这句话是临别壮语,还是最后遗言。去灾区,像出征打仗,似生死别离。早上离家时,妻子泪水汪汪,叮嘱再三;儿子也打来电话,注意安全!尽管寥寥数语,我听到的却是怦怦心跳!然而一切都来不及多想了,我当即提笔写道:“面对灾难,作家不应缺席;面对死亡,文学不该沉默!”

中午1时许,飞机起飞。我紧贴窗前,望着故乡,心情复杂而又悲凉。我生在四川,长在四川,在四川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四川的土地养育了我的生命,是四川的山水浸润了我的心灵。35年前,我穿上军装,背井离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始终令我魂牵梦绕时时难忘。但35年后,我与故乡的重逢,为何会在一片血肉模糊、尸骨遍野的废墟上?

2 点28分,全国人民为大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我和采访团则在高空为遇难者默哀。默哀完毕,文艺报记者刘颋递过纸笔,说空中不便采访,就写两句感受吧。我写的是:“默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选择。面对灾难,我们无可奈何。但面对死亡,我们却有多种选择。选择降旗,是对生命的尊重;选择低头,是对人性的敬礼!”的确,在这3分钟里,国家主席低下了头,国家总理低下了头,13亿同胞低下了头;而共和国的国旗,也从空中缓缓降落。我身在万米高空,看不见国旗降落的情景,却能想像国旗降落的样子——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优美,那样的动人!她从空中缓缓落下,轻轻的,温柔的,覆盖在故乡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抚慰着数万遇难者的魂,温暖着13亿中国人的心!尽管只有短短3分钟,却足以胜过3000年!

序幕 震中不在汶川(2)

3点30分,飞机降落成都。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便感到了故乡的惊恐与战栗,尴尬与狼狈。成都,这座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