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2/5页)
吊人胃口。不过达尔扈特人家制作的羊油馓子是长方形网栅状,跟别处的不一样,据说这种特殊的形状跟成吉思汗有渊源,象征着蒙古大军渡黄河时用的筏子。
“下五百两祭”(2)
“下五百两祭”总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诵经、上香、献酒、献全羊,没有人统一指挥,但一切有条不紊。
敬献的全羊是吉仁巴雅尔大哥头天就准备好的,据说煮了两个多钟头。吉仁巴雅尔的家族一直都是祭祀的“后勤部长”,负责准备祭品。七八岁时,吉仁巴雅尔就看着爷爷用棉花捻灯芯。越是大祭,点的酥油灯越多,爷爷就越辛苦。灯芯长短不一,适合不同大小的酥油灯。如今,吉仁巴雅尔接过了家族的担子。和爷爷当年做的事情一样,他每天都要捻灯芯,祭祀时要保证酸奶的味道、白酒的醇香,还要把绵羊干干净净煮出来。“如果哪儿没做好,圣主会不高兴。”憨憨的汉子憨憨地说。
祭祀的高潮是分享煮全羊、馓子、空壳饼、糖块。吉仁巴雅尔等人三下五下就把一只整羊分成了小块,供品也从供桌上撤了下来。人们一拥而上,抢到手里、吃到嘴里的,都被视为是成吉思汗赐予的福祉。难得的是搁了足足一个月,羊油馓子还能保持酥脆,如果再泡进咸咸的奶茶中,那就是达尔扈特人最爱的零食。
薪火相传(1)
对达尔扈特人而言,祭祀成吉思汗的重任不亚于守护。祭祀的内容,700多年来都是牙门图德家族的秘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研究论著陆续问世。为这事儿,蒙古族最后一位王爷奇忠义还冲当时的“太保”古日扎布发了一通火:你们缺钱我可以给,为啥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泄露出去?古日扎布大叔至今都觉得冤枉:“那会儿国内外的记者都来报道祭祀,人家拿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很容易就拍录下来。时代变了,什么东西还能藏得住呢?”
也多亏了古日扎布大叔的无奈,才使外界能够对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有个大致了解。不过,翻开任何一本介绍成陵祭祀的书,绝对能让人看得眼晕,祭祀的繁多与繁琐程度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按照学者们的说法,成陵祭祀源自古老的萨满教,并完全保留了13世纪以来蒙古帝王祭祀的传统。各个白宫或神器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单说最重要的圣主祭祀,就包括了日祭、奉祭、月祭、季祭、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祭。日祭在每天清晨举行;月祭在每月初一、初三举行,“下五百两祭”就是月祭之一;季祭最为重要,农历三月二十一是春季查干苏鲁克祭,五月十五是夏季淖尔祭,九月十二是秋季斯日格祭,十月初三是冬季达斯玛祭,统称为“四时大祭”……除了日祭和奉祭,一年中大大小小的祭祀加起来有三四十次。其他的不论,光祭词就分了祭文、祝颂词、祝祷词、分福分词等等,流传至今的祭词还有50多部,5000多行。牙门图德全得背会,一字不许差。
这就难怪古日扎布大叔“一肚子苦水”。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太保”的唯一继承人,要学会12首祭歌。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学,除了用蒙古语演唱的最后一首之外,其余11首祭歌都是连牙门图德也难解其意的“苍天语言”,所以被称为“天歌”。各国学者们对此大为不解,专门录了音回去研究,古波斯语、古土耳其语、古突厥语地猜测了一气,最终也没有定论。
学“天歌”全凭下工夫死记硬背。古日扎布大叔小时候,为了学“天歌”,被爷爷逼着退了学,说是“不学会这个就不让你上学”。每天清早和夜晚,就见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往没人的沙漠里走。小古日扎布实在厌烦了,有次趁着爷爷在前面越离越远,自己调头悄悄溜回了家,结果第二天爷爷就找上门来,手里晃着皮鞭子……休学一年多,小古日扎布才算勉强通过了爷爷的考试,即便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