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番后,又归附了秦国。
公元前314年,秦军击败赵、魏、韩三国,夺取了大片土地:赵国的中都、西阳,魏国的曲沃、焦都尽为秦国所拥有。魏、韩两国的实力大大受损,接连依附秦国,于是秦国把目光放到了楚国身上。张仪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齐、楚两国共同抗秦的盟约。为此,张仪故伎重施,假装被秦王免除职位,跑到了楚国。楚国政治极其腐败,张仪用重财厚礼收买要人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他们便向楚怀王推荐张仪。张仪见了楚怀王,极力分析齐、楚结盟的危险,鼓动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并馋言说如果楚国能闭关绝齐,秦王会把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并让秦、楚联姻,结为兄弟之国。昏庸而又利欲熏心的楚怀王不顾陈轸和屈原的反对就答应了,而且生怕齐国不知道,还派人手持楚国符节,跑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楚怀王不检讨自己,却怨恨张仪欺骗他,欲杀之而后快。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从此以后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公元前311年,张仪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同年,秦惠王去世,对他一直深恶痛绝的秦武王继位,齐国因为受到张仪的愚弄,派人前来谴责张仪。张仪顿觉自己在秦国已无立足之地,便想离开秦国。他对一心想扩大领土的秦武王说:";现在齐王最恨我张仪,还扬言我在哪里,齐国就兴兵###哪里。既然如此,我们可把这股祸水引到魏国去,等魏、齐交战的时候,大王就趁机攻打韩国,威胁周室、挟持天子,进而掌握天下版图。";秦武王闻言很高兴,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因此隆重地护送张仪去魏国。
张仪到了魏国以后,起初形势确实如此发展。魏襄王害怕了,张仪为他担保说一定能让齐国退兵。张仪派心腹以楚国使节的身分晋见齐王,把自己与秦武王定的计划告诉了齐王,齐王于是罢兵而去。张仪轻松让齐国退兵,自然获得了魏王的宠幸,担任相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0年,张仪死在了魏国。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横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朝秦暮魏的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期纵横家。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