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3/4页)

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成语“负荆请罪”出于此典,同时也开创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最终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一蹶不振,于公元前228年为秦国所灭。

史书对蔺相如早期和晚年的记载甚少,且互相矛盾,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不过通过这几个故事不难看出他有勇有谋,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他的精神已经延伸为一种文化为现代人所学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常思报国的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赵惠文王初,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同年,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立有奇功,官居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口出怨言。蔺相如为了国家团结,大局利益退避忍让。廉颇得知后,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韩地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面对当时的不利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求胜心切的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最终导致赵国的惨败。

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秦国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公元前259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