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机会主义者,你将会跟着他吃苦头的。”

面对亲友的忠告,丽扎不为所动。李立三的翩翩风度,高雅气质,渊博的学识见闻,真诚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使年轻貌美的丽扎姑娘倾心。在家里,丽扎的婚事没有引起什么异议。她幼年丧父,14岁开始半工半读,16岁正式工作,早已是完全自立的人了。哥哥、嫂子根本不干涉她的自主权。母亲一手把她养大,是她最亲的亲人,十分理解她。李立三对母亲很敬重,她也很喜欢李立三。但当李立三正式表示要同丽扎结婚时,妈妈慌了手脚说:“李明,你可知道,我的女儿一点嫁妆也没有!”李立三笑着说:“没有更好!我也没有什么财产,我们俩都是无产阶级。”

几天之后,丽扎提着一小包衣物搬进“柳克斯”招待所,和李立三结婚了。

“柳克斯”招待所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高尔基大街上,十月革命前是个酒店,上世纪20年代改为共产国际招待所,仍保留客房形式,但进住的已不是富商大贾,而是各国的革命活动家,如德国的皮克、意大利的陶里亚蒂、南斯拉夫的铁托等等。中共代表团成员大部分也住在这里。李立三有一间13平方米的小房间,摆着两张窄床、一个小圆桌和一个小沙发。只有洗脸池,没有浴缸。厕所、淋浴、厨房都是公用的。这与王明所占用的豪华房间是不可比拟的,但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洞房”。

婚礼没有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既没有伴娘,也没有牧师的赞美诗,只是十几位来宾向新郎新娘表示了祝福。陈云、杨之华(瞿秋白夫人)和她的女儿独伊,还有欧阳新等中国同志,为丽扎和李立三带来了美好的祝愿。

房子正中摆着一张长条桌,桌上摆着西餐和中餐,西餐出自丽扎之手,中餐则是李立三的杰作。在场的俄国人都是第一次吃中餐,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丽扎也是第一次吃中餐,尽管还不习惯,但她知道,嫁给了中国人将来免不了要吃中餐,她从心里惊叹李立三的烹调技术还是很不错的。

大家有说有笑,气氛热烈而亲切。

新婚燕尔,按照俄国人的传统习惯,女子必须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丈夫的姓氏,这样一来,她就应称为“叶丽莎薇塔·李”。李立三则根据“丽莎”的谐音,为她取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

洞房花烛之夜,李莎异常地激动,在幸福的气氛中,她向新郎提出:“明,我还年轻,我想去上大学,不知……”她说到这里急忙停住话音。她意识到作为妻子,对丈夫是应该有所付出的。她亲眼看到李立三对工作兢兢业业,整天忙到深夜都不能休息。除了出版社的工作,还要主编《救国时报》,又是列宁党校的副教授,主讲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她是应该多照顾和关心丈夫的。要是自己去上大学,不仅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丈夫,反而需要丈夫来关照自己。想到此,她深感太冒昧了,也太自私了,所以,一句话只说了半截。

出乎意料的是,李立三十分果断而明确地回答说:“你上大学是好事嘛,我举双手赞成。知识是工作的资本,没有知识,怎么能搞革命呢?”为了支持李莎上大学,他们还商定暂时不生孩子。

婚后,李莎与李立三一直沉浸在小家庭的温馨之中。李立三感激李莎在他政治上失意、沦落异乡之际,给予他的爱抚和理解,他像大哥哥一样疼爱着李莎。而李莎则懂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媳妇,丈夫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人,他的祖国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家庭生活,必须服从于中国革命的大局。她全身心地做好家务,帮助他进一步提高俄文水平,以便让丈夫更能集中精力去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光荣任务,弥补以前工作中的过失。

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5)

半年后,李莎考上了莫斯科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