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5页)

虽然一再弃官辞职,可政声颇佳。在少府任上除了爱喝酒,容易得罪人,其他毫无过错。

郑麟辞职的理由:身体不好,不堪重任。

放着郑麟没有说服力的借口不谈,桥玄呢,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少府不做,去太学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地方?再说,他虽出身名门,又毕业于太学,总不能凭这个就让他前往任职?如果把太学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人,那就是极端的不负责任。

等了一阵子,桥玄还是没能等到太学总长任命文书下发,便写了一篇长长的《论我朝教育之实务》,文章开头说明现今太学教学现状,用他独到的观点阐述教育事关国家强盛、民族未来的重要性。东汉帝国四面临敌,如果国中人等不能强盛,必将被外民族侵入和戕害。并例举诸多兴国强族之大计,论证教育为强国第一要务。

桥玄能否顺利前往太学任职,会不会再次陷入漫长的等待?

桃花何日绚似锦

曹节着实将桥玄的奏折看了十多遍,来回踱步,沉思再三。太学荒疏十余年,局面混乱,也许让肃风清源见长的桥玄去试试,是个不错的主意。他毕竟曾在那接受十年教育,知道内部情况。曹节主意已定,前往中宫奏明皇帝刘宏。

刘宏特地在上书房召见桥玄,曹节照例在场。一番相谈过后,没想到曹节如此广闻博记,对教育关乎民生大计颇有见解。桥玄第一次带着审视的目光,正眼看了看这位安排他当少府的太监。

曹节送桥玄出来,对桥玄说,他会尽快说服陛下。只等春假结束,夏季学期开始,桥玄就能走马上任。

这段时间,人们发现“桥大公子”不再针对曹节大放厥词。但并不代表曹节曾经欠下的血债就能消除。

虽然近年来连续打击“党人”,禁止聚众。为了弘扬洛阳作为帝都特有的学术氛围、烘托天下太平之社会气氛,有些传统不得不延续。

比如“开坛”。

大汉帝国从高祖刘邦开始,采取外紧内松“蛋型”防御体系,对边疆和外民族的防御力量通常高过内地。朝廷为了控制地方武装势力,各州、郡不允许有逾制军队。为了节省开支,办案人员更是少得可怜。

如今国力衰弱,不能透露给往日春秋两季来往于洛阳的四方来献者,让他们嗅出东汉帝国没落的味道。必须找一个由头来粉饰表面太平。各方认识一致——恢复开坛。

“开坛”就是免费对大众讲学,期间三教九流、士农工商,都可以不论等级、不问出身,围坐高坛,听名家大儒讲习经典。

最壮观的要数集体诵经场面,令参加者暂时忘却尘嚣,抛开俗世烦恼,徜徉于经海书洋。这是个既能沉静心灵,又能学到知识的好事情,令参加者心向往之,追随之,期盼之。

每个开坛季有十天、十五天,开坛的教授可以是高官、学者、还可以是皇帝本人。开坛工作通常由主办方操持。主办方还会发放一些小点心、日常生活用品给听讲者,这让向来属于两个对立阵营的官民关系显得很融洽。

洛阳的地点一般选在皇宫南门广场。

开坛的内容多是“四书”、“五经”或励志、历史、地理、人文,各地方更加多样,甚至还有鬼怪、神仙、传说、逸闻……

三月仲春,桃花怒放时节,数千人簇拥至广场,听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坐在高处开坛,讲人生、讲道理、讲故事……桃树枝头,有的还在含苞,有的开放过后,微微飘落,飘摇的花瓣静静地落在专心听讲的人的身上、头发上……

从西汉开始,官府和百姓几百年来都醉心于开坛,平民百姓可以跟圣贤学一点知识,懂一点人生。它的美,它的惬意,它的融合,它的智慧和风度,已经成为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趋附而来的不是开坛本身,而是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