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4/5页)

厌。”

我:“不,西湖在我心中一直在变。你没发觉吗?我们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心境是什么样的,我们看见的西湖就变成什么样。”

森:“你这是物为我用啊。”

我:“但西湖也万变不离其宗。”

森:“哦?”

我:“西湖可以说是江南文化的典型意象。白居易的词中说:‘江南好,最忆是杭州。’我简直要说:‘杭州好,最忆是西湖。’对江南情有独钟的人,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森:“是的。西湖成了我们这些离家出走的游子思乡的一个寄托。只是……”

我:“说下去啊。”

森:“只是现代的江南都市被商业思潮冲击得太厉害,多元文化的介入,价值观念的支离破碎,人们情感的日渐疏离,使得杭州,还有江南的其他都市,已承载不起在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我:“唉,是啊。宋朝词人柳永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指的就是西湖。西湖的本色是冷清的、萧条的。但是现代的白堤和苏堤游走着太多的旅客,熙熙攘攘的,白居易和苏东坡肯定不喜欢这么多人碾过自己的身体。”

森:“呵呵。也许到江南一些古镇上看看更有意思,那里可能有江南生态的真正根源。”

我:“对啊。你看陈逸飞那幅著名的油画就叫《故乡的回忆》,画的是江南的周庄。到古镇上看看会真正抚慰我们的思乡之情。”

森:“好吧,明天我们去西塘,它离杭州挺近的。”

我:“可以。江南这些古镇都是差不多的格局,不外乎小河、人家。”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静静地看着西湖。

森:“真奇怪,每次看到西湖,我都觉得挺亲切,但它却从来不怎么澄明。”

我:“你这么说我还真想起一个问题。同样是湖,我们在云南、四川看见的湖特别清纯、荒凉、出世,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包括这西湖,看上去却温柔、缠绵,还略带忧伤。”

森:“地理环境的不同也能映衬在地域文化上,西南高原上的湖被宗教统摄着,所以清纯、荒凉而出世;长江中下游的湖置于繁琐的人间,充盈着满满的人伦意味。”

我:“对了,我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被放逐了,却又怀有理想。登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他能得到人生的暂时调适。”

森:“是的。江南的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水大都指湖水(包括池塘的水),它平和、中庸、蕴藉,不像海水那样嚣张、绝对、崇高。湖是更适合中国人的意象,因为它在人伦。”

江南人居以山水缓解人伦压抑(2)

我:“对对。江南的湖,即使看到尽头,仍在人间。它的限度决定了它的人伦意味。它仿佛是在体制框架之内的隐淡、自省和释然。”

森:“而西方传统文化中都有对海的描绘,因为西方人崇尚自由和独立。”

我:“但是即使是相同的大山、海洋,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也显现出不同的视像形态。西方文化中的大山显得崇高,中国文化中的大山显得稳固;西方文化中的海洋显得动荡,中国文化中的海洋比较舒缓。”

森:“嗯。这是不同的文化在人们内心影响的结果。”

我:“我还发现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但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除了描绘湖水外,还描绘长江三峡的险峻和黄河的澎湃,却少有大海的惊涛骇浪?”

森:“这在某种角度看是中国人性格的封闭,他们人生的终极信仰只在人伦的框架之内张扬,比如仕途、忠君等。”

我:“哦,对啊。他们人生不得志时,要么到温柔的湖边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