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页)

……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上面的精彩片段出自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金锁记》叙述了曹七巧的心灵被扭曲的过程,欲望与爱情得不到满足后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注意力转到金钱的追求中,她变得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既恋子,又嫉女,结果为了金钱不但毁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她亲手毁了儿女的幸福。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行为受到社会(他人)的影响,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来决定?社会给人发出一个刺激,人就自动做出一个反应,这个过程是按什么机制发生的?人的行为由他人来决定还是由自己来决定?人的行为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大?曹七巧的性变态与《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性压抑后升华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一样的刺激发生了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反应”模式中,人的反应是被动的,只能做做出自然的被动反应,这个反应人与人相差不大,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许多行为就是条件反射,别人夸奖你,你就高兴;别人打你,你就愤怒;别人侮辱你,你就生气;别人帮助你,你就高兴;你看到别人快乐,你就会失落;你看到别人成功,你就会嫉妒。并且这种反应由于产生了预期效果还会得到强化,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事,因为一件事做成功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反复去做,例如因为一篇论文顺利发表又收到稿费,你也许就此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也许就从此成为一个“坏学生”。一个刺激按照自然法则产生一个对应的反应(或行为),这是金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但是人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精神的人,一个刺激并非简单地相应产生一个反应,中间要经过人的认识和思考,这个行为模式是:刺激——对刺激的认知(思考)——反应。这也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刺激或境遇,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又千差万别。同样是一个美女,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认为十分美丽;同样是一份精美的书刊,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别人夸奖一个人,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讽刺,所以反而不高兴;别人成功,有的人会嫉妒,有的人却真诚地为他高兴。对于一个刺激,是人们对刺激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反应(行为),而不是刺激本身决定人的反应。人的反应是能动,有选择性的反应,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对别人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只能改变对社会的看法。

人的行为反应是要经过大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