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2/4页)

的外交部还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战争就结束了。这就使得武力干预已经不再可能,留下的手段只能是利用调停来获取某些外交实惠。

处于对英国天然的防范和敌视,威廉对外交部提出的第一条训令就是:谈判务必不能让英国介入。

所以,当俄方稍微露出想要英国居间调停的意思时,威廉马上就直接拍板,宁可便宜俄国,也绝不能让英国利用大陆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因为那将使俄德之间再无信任的可能,而英俄的接近则成为必然的事实。

舒瓦洛夫代表俄国提出的条件是:第一,波兰王国和俄国边境以波兰人和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人的实际边界为准(也就是后世的寇松线,或者二战后的波兰边界);第二,立陶宛应该成立一个受沙皇保护的公国,而不应并入波兰;第三,俄国人在波兰王国境内的财产应予以保全。

其实,俄国人的底线便是其提出的第一条,这也是请英国调停的情况下,俄国所最可能得到的结果。按照这一条件,鲁塞尼亚人(波兰化的白俄罗斯人、西乌克兰人的统称)还将保留在帝国境内,俄军在西德韦纳河和布列斯特之间构筑的防御地带尽在其中。

“尽早把这个消息告诉沙皇自然是应该的,不过我也希望你能够明白,我对沙皇陛下的妥协是靠你和吉尔斯阁下长期以来对德国人民的友善和对我本人的忠诚才换取的,所以我希望你能够一直在柏林住下去。”说着威廉笑了笑,一脸的和蔼之情,舒瓦洛夫则早已热泪盈眶。

威廉继续说道:“未来,类似1848年那样的革命事件依然是我们三国政府都要努力防止的。基于此点考虑,我希望沙皇陛下能够约束国内的泛斯拉夫主义的言论,同时进一步尊重约瑟夫皇帝的政府在处理巴尔干问题时的立场。你要记住,任何民主主义运动不仅对于奥国不利,对于沙皇陛下同样是不利的。除此之外,沙皇陛下如果还有其他要求,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都十分乐意效劳。”

第一百零八章 闪电媾和(二)

威廉之所以要对俄国人做出如此大的让步,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德国和波兰之间还有若干领土的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波兰收回了全部俄占领土,那么目光自然会转向西方,在无法彻底打垮俄国的情况下,保留俄波领土纠纷是十分必要的。

对此,威廉坦诚的告诉了奥国驻柏林的大使,希望德国的要求能够得到约瑟夫皇帝的理解。

经过反复商议,奥国同意了德国提出的最终方案,不过德国需要豁免波兰的部分债务作为补偿。

对此,威廉也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两周后,德、奥、俄三方在华沙签署了和平条约。

条约规定:第一,俄国承认波兰为主权的独立国家,承认哈布斯堡皇室世袭波兰国王;第二,波兰和俄国的领土边界以波兰人和斯拉夫人自然边界为准;第三,成立由沙皇保护的立陶宛公国;第四,俄国承认奥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优势地位,承认保加利亚为独立的主权王国;第四,德奥两国承认俄国对于比萨拉比亚统治的合法性,并保证不支持罗马尼亚政府对该地区的领土要求;第五,俄国公民在波兰境内的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

《华沙条约》的签订使东欧的地缘政治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赫伯特看来,由于战争时间很短,各方的损失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条约给足了俄国人面子,因此三国的关系并未真正疏远。俄奥关系甚至因为这场战争反而增强了互信。

因为把立陶宛留在波兰之外虽然威廉答应了,可是如果奥国执意不肯,那么德方也别无选择,只能支持奥国的要求,毕竟立陶宛人在历史上一直是和波兰以联邦的形式存在的,无论从宗教还是亲缘关系上都和沙皇没有半毛钱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