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 (第1/2页)
不過石柱國每年都會前往遼南一次,同李彥促膝長談,他始終將李彥看成導師,以及華夏社真正的主導者。
平時,兩人也保持著頻繁的通信,石柱國有寫日記的習慣,而這些日記,每過上一段時間,都會整理到一起,發往遼南。
李彥戲稱石柱國這是思想匯報,石柱國也並不以為意,而是很誠懇地請求李彥給予指點,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充分而深入的思想交流。
石柱國在京城從事的事業,華夏社的出版,以及華夏書院的教育學術,都是讓他感到很有成就感,並且能夠安身立命的所在。
石柱國做事很專注,也正是這種專注,才使得華夏社成為大明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出版社,也使得華夏書院短短數年間,成為與東林書院、關中書院等平起平坐的著名書院,|qi-shu-&oga;ǎng|甚至在民間的影響力上,華夏書院要遠遠超過這些書院。
石柱國始終恪守著李彥曾經說過的,新聞要客觀,但是報紙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他儘量不參與到政治中,在歷次政治風潮中,華夏社都是採用不同立場的稿件,讓他們進行爭辯。雖然有地時候會同時得罪不同的勢力,但是華夏社高舉不偏不倚地大旗。久而久之,倒是沒有人能夠指責什麼。
不過隨著朝中黨爭的加劇,華夏社要想置身事外,已經很不容易,至少魏忠賢控制的東廠。就曾試圖脅迫華夏社修改他們的新聞立場,為此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為了自保,也出於本身地政治立場,華夏社開始逐漸向東林黨靠攏,這也是石柱國與李彥商量之後的決定。
在李彥看來,東林黨固然有著行政能力低下。政治鬥爭缺乏智慧等明顯的缺陷,不過與之對立的閹黨,卻是一股極其強大的破壞力量。
雖然東林黨或許不能算是最佳的選擇,但是閹黨絕對是李彥不能妥協地對象。
就好像李彥無法通過汪文言。說服東林黨成為組織嚴密地政黨一樣。李彥甚至也不能通過石柱國。使得華夏派系地官員士紳。成為一個現代政黨。在政治上面。李彥同樣走得很小心。也很陌生。
對於李彥來說。即便是在遼南。在復遼軍中。雖然他通過各種手段與組織。將這個體系中地人。都放置在一張大網之中。但政黨這樣地東西。也始終無法破土而出。更別說京城這樣地地方。
當然。與東林黨相比。華夏社通過一些活動。以及組織。還有《華夏商報》、《華夏文學》這樣地載體。保持著經常地交流與接觸。聯繫甚至要更加緊密些。在關鍵時候。這種聯繫。或許能夠讓這個派系發揮出一些未曾料到地作
華夏社與東林地合流。使得反閹黨派在朝野間地輿論中占據了絕對地優勢。唯一地劣勢就是閹黨不是以前地浙黨。他們更殘暴。也更不講規矩。
天啟四年十月。閹黨在朝中發起對孫承宗地連番彈劾。不過從山海關、天津送回來地戰報。很快讓閹黨地圖謀宣告失敗。因為明軍在三處戰場上。都是進展順利。並且取得了初戰地勝利。這對閹黨來說。絕對是個壞消息。
明軍地失利。不僅讓閹黨對孫承宗地彈劾成為一個笑話。《華夏商報》已經毫不客氣地將他們前後地不同表現寫在報紙上。在很多人眼中。閹黨儼然就是出爾反爾。上躥下跳地無恥敗類。
在朝中,東林黨還有那些華夏派的官員,就是華夏社的保護傘,魏忠賢並不能為所欲為,而在皇帝朱由校的眼中,遼東的勝利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他已經公開聲明,光復全遼的那一天,他要為孫承宗、李彥、王國興等人授爵,三個人都有可能被封侯,可見朱由校是多麼的高興。
遼東的消息,還在一個接一個的傳來,這種將小勝誇大為捷報,將對峙說成是優勢的手段,李彥並不陌生,而他也沒有選擇,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