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我一直都梦想写几本心理小说。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我们在美国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为一个读书小组的活动,曾经与亚龙每周见面一次,读他正在写作中的书,谈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她记录了一些他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令人神往。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治疗界的专家们,也能把他们的学问以心理小说的形式,跟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跟普通读者分享。
深刻与深情《弗洛伊德游记》代序
。cn 中国心理教育网
二十多年前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首次读到对弗洛伊德的介绍,觉得此人把别人想说、但却不敢说的话都说了。那时年轻,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乏勇气,所以也觉得没什么。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动机,竟然把那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抄了下来,经常翻看;当然那些文字实在太少了一点,不足以满足一个还算好学的年轻人的求知欲,于是就走访了武汉几所最大的图书馆,寻找弗洛伊德的书,全被告知没有,原因就不必说了,因为说起来有些无趣。以后间接地从其他书中,如《朱光潜美学文集》等,读到了更多的精神分析的东西,兴趣日增,慢慢地在大学才上了一半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做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师。
那个笔记本还压在书箱的最下层,已是很久没有去看它了。因为有很多第一手的东西可看。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大量弗洛伊德的书籍被译成中文,不敢说全部都读了,只敢说读了大部分。这种阅读,就已经不仅仅是因为兴趣,而且还因为日常工作的需要。
很多中国同行觉得,弗洛伊德的专业文章很难读懂。实际上他的著作的德文原文是很好懂的。有点滑稽的是,好懂这个特点,既导致了很多人对他建立的理论崇拜,也让很多的人反对和讨厌它。与此对应的是,相对论除了难懂还是难懂,却使爱因斯坦除了受尊敬还是受尊敬。这是人性的特点之一:好懂的东西没有了神秘感,你可以任意评判它;不好懂的东西本身就是迷人的,你根本就不需要懂它,你就已经拜倒在它的幻影般的外表之下。
精神分析在世界上的迅速传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弗洛伊德的优美的文字,他本人还因此获得过德语国家的最高文学奖歌德文学奖。难读的原因在于翻译,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而是由于表达习惯上的不同,使得很简单的德语在翻译成汉语后就变得别扭和晦涩。
读弗洛伊德,特别是用专业的眼光读他,心灵经常会受到剧烈的震撼。他用丝毫不带情感的语调和节奏,描述了被人类几乎完全忽略了的世界,即潜意识层面的战乱纷争和腥风血雨。你开始的时候真的不太敢相信那是真的;到了后来,你又不得不相信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