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10万元,哪怕他拿1万元,剩下9万元给我们分分也好。但是如果我们宣布一名员工获得一等奖,之后公布他所做出的绩效和所付出的努力,公布他一年来所做的事情,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依然是奖10万元给他,大家就没有意见了,而且觉得很公平,因为大家发现这名员工所做的事情,他们无法做得到,正是这名员工的贡献,才有公司的进步。大家会欣赏他,同时也支持他得到这10万元的奖金。

在运用公平理论中,最大的困难是管理者认为公平的东西,员工认为不公平。这是一个难题,而且非常普遍,往往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公平问题的看法差异很大,所以要求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到员工的真实想法。第二个难题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其实中国人对公不公平并没有我们想得、看得那么重,中国人最关心的不是公平,而是平均,他们不是特别在意公平还是不公平,他们最在意的,实际上是平均。如果设立奖金,那么大家都要有奖金;如果有激励的安排,那么大家都要受到激励,所有的事情,公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要平均获得。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平则鸣”等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我们要特别地注意。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是我最喜欢的激励理论,因为只要运用这个理论,工作绩效就会直接获得,同时它也是培养年轻人的有效方法。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组关于期望理论的研究专家决定做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中学,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举行了一场选拔赛,在500名学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50人。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专家们说服学校在全校100名教师中也进行一次选拔赛,选拔最优秀的5名老师来负责教育这50名优秀的学生。6年后,这些学生要毕业了,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这50名学生的确以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而这5名老师在这6年间也获得非常大的提升,都成为当地特级教师,获得无数的奖项。

在这个时候,专家小组公布之前选拔赛的成绩,这50名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专家只是随机抽取,这5名老师也是随机抽取得到的。但是经历了6年,5名老师和50名学生真的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这就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运用需要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期望价,也就是设定的目标,必须让成员相信这个绩效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第二,是媒介,需要有获得信任的载体和措施,我们称之为媒介;第三,对于期望目标的评估,确信这个目标。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简单地说期望理论其实就是设计一个绩效目标,并让人们确信这个绩效目标,最终实现这个绩效目标。在上述的故事里,全校最优秀学生和老师是绩效目标,选拔赛是媒介,5名老师和50名学生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期望理论是培养年轻员工主要的方法,因为年轻人都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可塑性很强,所以完全可以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塑造他,我们想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如何运用期望理论。

运用好期望理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的目标不要太高,不要设计一个根本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无法达到的期望等于没有期望。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组织确定了一个全员的目标,这个目标太宏大和高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