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4/4页)
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满足。)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途径-目标理论不再强调管理者如何修炼自己的领导风格,管理者可以是武断型的领导风格,也可以是温和的领导风格,可以是授权的领导风格,也可以是吩咐型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让公司的员工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进而让成员得到工作的绩效满足感和工作成绩。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作用在于促进努力和绩效,以及绩效和报酬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满足成员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我们可以用图4…4表示。
图4…4 途径-目标理论
由图4…4可以知道,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供选择的领导行为有四种,第一种是指导型行为,即让下属明白领导者期望他们做什么,对下属如何完成具体任务给予具体指导,详细制定工作日程表。第二种是支持型行为,指和下属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关心员工的需求、福利和事业发展。第三种是参与型行为,指遇到问题征询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允许下属参与决策。第四种是成就导向性行为,指为下属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并相信下属会尽力完成这些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绩效水平。
领导行为的选择主要考虑下属的特征和工作环境,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下属提供支持和帮助,清除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所以管理者的具体任务就是识别每一位下属的个人目标,知道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也要了解他们的能力,同时需要知道他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特征,建立薪酬体系,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绩效挂钩,以获得满意的绩效水平。
选择的途径和员工需求以及承担的任务特征要保持一致
最为关键的是选择的途径和员工需求以及承担的任务特征要保持一致,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薪酬体系。我们看看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学校所拥有的人才都是优秀的,至少在知识的储备上非常优秀,进入大学工作的人,需要在优秀的学校博士毕业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对于这样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学校并不需要支付非常高的人力成本,而且所有的教员都是自我管理,并能实现学校的目标,学校也因此获得工作绩效。其实学校就是采用了适合教师特征的途径来进行管理,我不能说这样就很好,但至少是有效的。在大学里教书的教师,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他们读了很多书,有自己研究的心得和收获,所以需要有表达的机会;正是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心得,所以教师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最不希望有人来约束他。学校采用了自由工作时间的管理办法,同时给所有的教师设计教学平台。当设计了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讲台之后,学校采用职称晋升的体系,由学校的组织目标而诞生的职称评定体系决定教师的自主程度和讲台的“大小”,所以所有的教师就朝着职称的晋升方向努力,而这个方向正是组织的目标,所以学校不需要很古板的管理,也不需要动用复杂的薪资结构,因为一旦获得教授的头衔,每一个教师就有了极高的满足感,而学校也获得了极高的绩效水平。
因此途径-目标理论是一个非常符合今天管理环境的领导理论。因为员工需求特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员工的需求特征。也正是这一点,可能需要管理者做些调整,如果管理者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