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蠡沟穴 (第1/2页)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却略带闷热的夏日,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一同走在前往南阳的路上。天空湛蓝如宝石,白云悠悠,偶有微风拂过,带来些许凉意。
行至一片繁茂的树林边,我们遇到了一位神色焦虑、步伐匆匆的妇人。只见她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无助与痛苦。太爷爷心善,便上前询问。
妇人见太爷爷一脸和善,像是遇到了救命稻草般,急切地说道:“这位先生,我这几日下身瘙痒难耐,坐立不安,实在是苦不堪言。用过一些土方子,却丝毫不见好转,这可如何是好?”
太爷爷听闻,稍作沉吟,开始为妇人仔细地问诊。经过一番询问和观察,太爷爷判断妇人乃是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部瘙痒。
太爷爷对妇人说道:“莫要着急,我可为你施针治疗,缓解你的病症。”说罢,太爷爷让妇人找一处平坦之地坐下。
太爷爷向我解释道:“蠡沟穴,乃足厥阴肝经之络穴,位于内踝尖上 5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此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止痒之效,对于肝经湿热引起的阴部瘙痒,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只见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精准地刺入妇人的蠡沟穴。行针片刻后,妇人顿感瘙痒减轻,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
太爷爷继续说道:“回去之后,还需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保持心情舒畅,方能彻底痊愈。”
妇人感激涕零,连连道谢。告别妇人后,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
太爷爷给我讲,这“蠡”,在古代有瓢、贝壳之意,也可引申为虫蛀木形成的弯曲之状。“沟”,则为沟渠、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蠡”常被用于象征一种微妙而精细的变化,如“以蠡测海”,意味着以有限的手段去衡量无限的事物,反映出对细微差异的关注和思考。而“沟”在传统文化里,往往代表着流通、连接与沟通。蠡沟之名,形象地描绘了该穴位所在部位的形态和气血运行的特点。
从形态上看,蠡沟穴所在之处,肌肉筋脉犹如被虫蛀之木,形成弯曲的沟状。正因为其名有虫蛀之意,所以蠡沟穴在功效上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经络上气血输注和聚集的特殊部位。蠡沟穴作为肝经上的穴位,与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时,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各种病症。蠡沟穴就如同河道中的关卡,一旦疏通,便能使气血重新流畅。
蠡沟穴所主病症众多,如赤白带下、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等。
对于赤白带下,中医认为多由湿热下注所致。蠡沟穴因名中暗藏虫蛀之意,虫蛀朽木往往因为环境阴暗潮湿,所以蠡沟穴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肝经循行经过生殖器阴部,湿热之邪侵袭肝经,影响气血运行。刺激蠡沟穴,可清除湿热之邪,缓解阴部赤白带下的症状。
对于阴痒,中医常认为多由湿热生虫所致。蠡沟穴因名中蕴含虫蛀之意,故而有杀虫止痒之能,通过调节肝经气血,消除湿热,从而驱走“虫邪”,缓解阴痒症状。
疝气多因肝郁气滞、寒凝肝脉所致。肝主筋膜,肝气不畅,筋膜失养,易导致疝气的发生。蠡沟穴的沟字暗藏疏通水沟之意,故本穴有着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作用,使肝经气血通畅,筋膜得以濡养,从而治疗疝气。
小便不利多由肝气郁结,三焦水道不利引起。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三焦水道通利,尿液排泄顺畅。刺激蠡沟穴穴名暗藏弯曲水沟之意,所以本穴有助于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促进三焦水道的通畅,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状。
总之,蠡沟穴的名称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其所在部位的特点,更蕴含了其在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