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 (第1/4页)

没过多久,医疗队就在女兵们的护送下,在请来的向导兼翻译的带领下。来到了市内的一家平民医院。

中国的医生护士们,也都曾经想过,因为战乱和贫穷,这里的医院条件可能不会太好。

但是,实际看到的情况,还是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循着向导指的方向,大家怎么也没发现医院的影子。只是看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院坝。

那里面有一栋老旧的水泥砖瓦小楼,还有几座草棚子和几棵树,一些非洲妇女抱着孩子,就坐在树下和草棚边上。

这里乍一看,很像难民营。

只有大门口一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老式救护车,让大家终于确定。这里真的是一家医院!

这就是市内唯一一所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

可它居然连基本的病房都没有!

大树底下就是孩子们的病房,妈妈的怀抱就是孩子们的病床!

中国医生们震惊了,蒲英和女兵们也震惊了。

因为尼亚拉也算是苏丹比较大的城市了,行政划分上几乎相当于中国的省会城市,可它这里的医院条件竟然简陋到连乡卫生所都不如的程度。

之前蒲英听说苏丹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时。还觉得苏丹穷是穷,但这一点就做得比中国好多了。

现在她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个免费医疗法啊!

这时,那些抱着病孩的妇女们,看到这些头上戴着蓝色贝雷帽、手臂上戴着红十字袖章的人,知道他们是联合国的医生后,都纷纷围了过来,用阿拉伯语急切地说着“医生!救救我的孩子!”之类的话。

蒲英急忙上前帮着维持秩序,让她们别着急,至少等医疗队把就诊桌、仪器什么的先架起来再说。

在她和向导的疏导下,病人们开始在指定的位置规规矩矩地排起队来。

穆奇一边搬桌子,一边对蒲英说:“行啊英子!连阿拉伯语都会说了。”

蒲英笑了笑:“工作需要嘛。”

特种兵的特殊使命,要求蒲英她们至少精通两三种语言。

除了英语之外,蒲英的藏语也不错。维语,一开始和日语、俄语一样,只会简单的对话。不过自从冯垚去了信奉伊斯兰教的l国后,蒲英受他的影响,也在阿拉伯语上花了大力气学习,现在已经成为她掌握的熟练水平仅次于英语的外语语种了。

穆奇羡慕地说:“有空教教我啊。”

“没问题。”

两人正说着话,就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头发有些发白的黑人男子,从那栋老旧的小楼里走了出来。

他一路分开等着看病的人群,走到了正在搭台子的蒲英等人面前。

蒲英用阿拉伯语问:“你是这里的医生吗?”

“是的,我叫巴赫特。欢迎你们,来自中国的朋友。”来人竟然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

蒲英一愣,仔细看了看他——没错啊!黑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扁扁的鼻头,典型的非洲人长相,肯定不是中国人。

旁边的穆奇已经惊喜地叫了起来:“咦!你怎么会说中国话?”

“我在中国生活过十多年,还是在上海医学院学的医。我对中国的感情很深!”

巴赫特说。他曾经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在上海医学院留学,主修的妇产科。后来去了澳大利亚行医,当苏丹内战停止后,他就舍弃了国外的舒适生活。回到了苏丹。

在这家平民医院工作,巴赫特拿不到一分钱工资,完全是靠着自己在国外的积蓄维持生活,并且还要支撑着这家医院的运转。

穆奇不禁问:“你这么做,图的是什么?”

老巴赫特有些腼腆地说;“我的中国老师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