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7)

我国文化产业总体上科技含量比较低,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比较弱,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问题,文化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印刷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出版业由于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数字化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告别了“纸与笔”的时代,网络出版等现代传播手段也得到了积极应用;电影数字技术正在对电影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数字影院”在我国不断增加;报业科技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照排制版工艺正在淘汰,许多报社引进了高清晰度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时效、改善了印刷质量,真正实现从新闻信息采集、编辑、组版、审校,到计算机直接制版全程数字化运作和管理;图书馆科技迅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另外,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的营销、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可以预料,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将明显提高,产业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由此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也大为提高。

趋势之六: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不同地区你追我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加剧,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实际上在拉大。以东、中、西有代表性的省份为例:东部浙江省(人口4 677万)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6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中部地区安徽省(人口6 000万),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左右,还不到浙江省的1/3;西部地区青海省(人口518万),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GDP的比重为,全年营业收入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地条件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地区与地区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竞争的内容包括资金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和市场的竞争。文化产业除了旅游产业是自然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外,其他都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发达地区在这些生产要素上都占绝对优势,落后地区在这些要素上都处于劣势。这样,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发达地区明显占上风,而落后地区则处于劣势。从因果循环原理上来说,发达地区因为强,具有吸引力,所以能将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等要素都吸引过去,从而变得更强;而落后地区因为弱,自己好不容易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都被吸引到要素利润率高、投资风险小、机会多的发达地区,因而变得更弱,结果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论”,指出:“市场经济的力量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间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间的差异。”

“增长极理论”同样也证明了区域分化的趋势。经济发展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产生一种“增长极”,这种“增长极”对其他地区有一个“极化效应”,由于极化效应,易流动的要素资源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都流向要素报酬率高、投资风险低的地区,形成在区域上相互隔离的“区域增长极”,导致产业发展地区差别不断拉大,剥夺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机会,使落后地区的产业不断边缘化。虽然“增长极”在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