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初只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首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后来逐渐被各个领域借用,成为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代称。

80后这个概念是诗坛原创的,最早在2000年7月的《诗参考》上,以“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为专栏亮相。

后来80后势力扩展到小说界,80后概念逐渐在文坛上开始为众人所知晓。至于80后命名扩展到整个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则应该归功于80后诗人春树、李傻傻以80后为旗号制造的文坛激荡和波振。到了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80后”正式闯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之内。

80后表面上是指在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实质意义远远超过了80后文学的简单字面含义。

面对80后大潮的汹涌态势,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文学界、教育界等都纷纷将矛头指向了80后,一场对80后的批判风暴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段时间里,《时代》周刊将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重新提起,与80后相提并论。《时代》称80后另类,认为他们是国内的新激进分子,因此引发了一大批人出来批判80后,称80后最不敬业、没有理想,等等。

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背景,80后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留下好的印象。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80后是叛逆、无责任感的一代,对其持悲观态度,产生了很多偏见。前几年各种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甚至包含攻击性的字眼,80后被冠以“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种称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逐渐改变对“80后”的看法和偏见。

几年前,很多人都说80后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社会,认为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关注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说他们喜欢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矫情的忧郁和悲伤。

然而,汶川这个名字,却把80后的真正面貌清晰地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80后们勇敢地奔赴四川,参与到抢救和灾后重建的行动中。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各界表现出了团结与友爱,而80后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善良,果敢地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深深地凝聚了他们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表达了他们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

奥运圣火护卫战中,80后年轻人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

经历了汶川地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最终得以正名。至此,国内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了主流趋势。

其实,80后从出生到逐渐长大成人,是一直站在最前端鉴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一代人,80后们在2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奋起拼搏的历史。

80后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亲身经历了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到今天繁荣富强的全过程,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太多物质享受却简单充实的美好童年时代,80后通过使用手机、上网等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并一直站在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2000年之后第一批彰显个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