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页)

的真理,比如“五种物质元素说”、“矛盾变化”等。在孔子的教育系统里,“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也许只能等孔子从坟墓里钻出来告诉我们,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仅仅继承了周朝初期的“礼”当中的唯心的部分,也就是说孔子不可能看见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和征服能力。

要明白这些东西,我们只好从孔子以及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的理论体系来寻找。

《尚书》又称《书》,是公孙鞅所列出的禁书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步历史文献汇编。据说是孔子编订,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更非成于一时,而是经由长期流传,最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是儒家奉旨为经典的历史巨著。《尚书》里记录的是国王和大臣有关国家大事的言论以及政令档案,大部分内容是帝王对臣民所发表的训令和向军队宣布的誓师词,还有大臣们对君王提出的建议和规劝。目前存在的《尚书》系后代儒生们根据自己学说要求进行编订的,根据其他学说对《尚书》的引据,这部历史巨著合计有四十余篇,今存二十余篇。依照现存的《尚书》,大致可分为:典,尧舜等人的言论、事迹;谟,舜禹等人讨论政治的谈话;训,记载商代大臣教训商王以及王子的话;诰,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和君王对臣民的讲话;誓,士兵征战时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命,君主奖励或赏赐臣民所下的命令。

《诗经》,大约成形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当日苟子在所作的《劝学》篇中已经将《诗经》、《尚书》、《春秋》列为必读之书,并且说学习必始于读经,然后再读“礼”。《诗经》所收录的作品上至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保存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部分是各地民歌,只有一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风”是指郑、桧、秦、曹等各国的民间传唱的歌谣,他们并不配乐,后来采诗者上呈掌管音乐的太师,由太师按音节音律整理,上奏天子;“雅”就是“正乐之歌”,分为“大雅”、“小雅”;“颂”就是天子、诸侯的祭祀用诗。《诗经》涉及的地域相当宽广,东到山东,西至甘肃、陕西,南至江汉流域,北至河北、山西,基本涵盖了这个中原地区。《诗经》是先秦儒家崇奉的主要经典,它倡导一种礼仪、重历史的人生哲学,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方面又做出诗可以兴、观、群、怨的样板,尤其被孔子所推崇,使之成为宣扬自己那一套思不出邪的思想,成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他说:年轻人该好好学习《诗经》,因为它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观察力,对如何交朋友、讽刺政治均有帮助,近者可以师父,远者可以师君,从诗中还可以识的许多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经》便说不上像样的话,就像面对墙壁而立。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相传系左丘明的著作,但儒家学者把它列为孔子的著作。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记录了自鲁隐公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前后共计二百六十九年。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作者笔触纵横捭阖,上自天子、诸侯、公卿、大夫,下至商贾、刺客、乐师、妻妾,大至诸侯角逐、争王争霸,小至婚丧嫁娶、出亡、筑城、占卜,一一进行了接触和记述,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丰富的现实。《左传》与孔子编著的《春秋》不同,在它里面还展现了比较进步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人心与民心在###和军事斗争中作用。但大部分思想与儒家思想一致,也被儒家奉为经典。

《论语》,一本较为完整保存孔子思想与学说的经典。孔子毕生精力鼓吹的“仁”其实就是“爱人”,推己以及人的忠恕之道,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纳入《周礼》的规范。对统治阶级来说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