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4/4页)

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孩子总是听到家长说,“你看,别人家的谁又怎么怎么”,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因此而知耻后勇,反而是会心怀怨恨,特别是本来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做到最好,本想得到表扬,却反而还是被数落一顿的时候,心里的失落简直让人发疯,“别人家的那个谁那么好,你去找他当儿子啊,哼,只是可惜了。”估计很多的孩子心里都这样想过。

在林杰的《别人家的孩子》发表之后,有很多的家长都在反思,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已经有问题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大声的呼吁,要给孩子更多的呼吸空间,要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以实现教育方式的国际接轨。

而更多的学生也是对林杰大加赞赏,不仅是因为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更是因为他敢直接当着那么多的人说出他有很多的缺点,他并不是完人,他也不准备做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人。这种无畏的勇气不仅让大家佩服,更让大家好像在黑暗之中看到一道闪亮的闪电一样,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原来我可以不要求做一个完人,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缺点,我可以不用永远背着父母的沉重期望而努力前行。这是以前的学生们不敢想象的,虽然大家也许在实际中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敢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么大声说出来的林杰确实让很多的人钦佩和崇拜。

在《别人家的孩子》发表了之后,这个小学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在外面,很多的人已经开始知道了“林杰”这个名字,也有很多的同龄人开始好奇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学生。

这次的《我是阿》并没有上一篇《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响大,因为很多的学生都还没有接触过这篇要到高中时候才会学习的著名文章,更不懂得阿代表了什么,讽刺了什么,小说的深意并不是现在还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所懂得的,更多的学生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悲剧,一个笑话而看待,理解不了阿的悲哀。所以也就理解不了这篇文章要为阿翻案,或是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所带来的剧烈影响。这影响虽然更多的只是在教育界和文化界。

一部分的学者是激烈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篇文章完全是在宣扬那种颓废主义,完全没有体现学生应该有的积极向上,而这种为反面角色翻案的行为更是应该被坚决的反对。如果不是因为作者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学生的话,他们肯定会喊打喊杀的,要讲这种逆历史潮流而懂的人掀翻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

而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肯定了这种行为,他们认为阿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丑角,他只是鲁迅先生根据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只是一个具有那方面人格特征的群体的代表,他不仅存在于那时候的中国,也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就在我们中间,就有很多人仍然具有阿的一些人格特征。鲁迅先生创立阿这个人物形象也不是为了简单的消灭他,因为他也是消灭不了的。而是因为希望可以我们能引以为戒,改进其中的一些地方,让我们的人格得到完善。人的性格其实并没有绝对的错误和正确,就像阿的“精神胜利法”一样,我们看起来很可笑,也把它当成是阿这个人物悲剧人生的根源和表现,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又可以看到,正是这“精神胜利法”让阿保持了基本的内心平和,从而没有被残酷的现实逼得精神失常。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全面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