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2/4页)

数颇为原始,骨制,石头磨制箭镞并不在少数,正面作战极难射穿汉军装甲,故而他们多会采取劫掠而非轲比能那般自恃于兵强马壮,故而敢于动正面大规模进攻。

最终轲比能的败迹也是给了塞外异族们一个警钟,要他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大汉拼个你死我活,对于从来不是一条心的他们来说,无疑于痴人说梦。同样,要让他们感到害怕不已,放弃固定地每年大小规模劫掠之事,那也是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他们明白就算是以前统一地大汉都没有能力在茫茫草原上将他们一网打尽,现在的刘晔是强,但还未强到汉武帝时那种举国之力来抗于匈奴。虽胜却亦惨胜地地步。

有恃无恐下,他们会作这般选择这并不奇怪。

也正因此,幽州守备于各地地兵员也是向来至少在五万以上,刘晔更是将其数次提升,达到了八万之数,外族没有正面进攻的勇气,但这九万士兵同样不能完全守住长城沿线,故而劫掠之事只能尽量减少却不能完全避免。

若无此事幽州岂非立时便多出八万经验丰富,可以作战的士兵?

徐州也同样如此,因为海贼之事。沿海之处便如幽州倚长城而守一般,这里也需得重兵守备,虽然有李群、杨甫之降,但对于一直便占了主要地位。人船最多的王通而言,他现今更是得到刘晔为了顾全名声而放走的一千四百余穷凶极恶的海贼,王通的实力已是再有所增长,并非前时那般各听自家之主号令。没有统一的指挥,现今统合的他们更具有威胁性和破坏力,故而沿海一带兵员便在刘晔的命令下,再次增加为三万之数。

至于刘晔为了保证他许下诺言后从无毁约之事而放走这些人,注定会为不肯归降地王通增加实力究竟值不值得的问题,只需要大家仔细想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信任,一个人可能会作上百件让他人感服的事情,但想破坏掉这个情况,只需一件反面之事即可……

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士族,百姓还是诸侯们相互都不信任地情况下,刘晔辛苦为自己竖立的这个典范,其价值并非简单言语之间可以尽述其利。而他这么作,虽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自己属下士兵带来更多些的伤亡,但相较利弊。这样地取舍方式于大局而言,却无可厚非。

时间进入到八月底,刘晔再次来到徐州也很快便过了五月之久,本来他是打算着每过半年便往返于幽、徐之间一次,这样无论大小事务他都可了然于心,不至于有自己未能及时处理之事生。

但现今6地上袁绍与公孙瓒于幽、冀之间陈兵以待,大战一触即,而海上大患未除,刘晔更不可能带着没有长途作战能力的水师往返于海上。故而原定于九月初离徐归幽之事。只能暂且拖延下来。

军事方面命令兵器监与器械司合作,将刘晔早就安排研制的蒙冲大舰设计图落实。并作出缩微模型作各种测试,希望能在九月顺利使得设计图定型,而付于制造司立时开工,在来年三月之前,作出两艘以上的蒙冲大舰,那么刘晔便可真正安心来往于两州之间。

相较于走舸小船,蒙冲大舰无论形体还是配置都不可同日而语,甲板上计划用熟牛皮包裹,使得防火性能大增,舰体虽长却是流线型设计,桅杆风帆也根据老渔民经验设计得可以根据风向而调整,使得前进动力极强,度比之于人力划动的小船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是刘晔的所有要求,不需太多,只需有三艘以上蒙冲,则战败东海之贼可算是易如反掌。

徐州与幽州相较于兵器、器械等的研究都是设有专人的,如若同时研究一种方向,却是极容易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故而刘晔采取了划定任务地分法,两边的研究方向不同,幽州主要便是兵器,铠甲的改良以及攻城器械的研究,而徐州则是弓弩箭枝改进,水军战舰研究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