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4页)

钟鼎疏……

台湾女散文家罗兰曾写道:“我国艺术受道家影响,诗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与解救。我把这种寄托与解救称为‘防疯术’。我国知识分子不容易得精神病,也很少自杀。主要是因为他们一方面采取了儒家‘全力以赴’的入世精神,一方面把握了道家‘抬头看天外,退出牛角尖’的超然与豁达。”

确实,中国古代的诗歌道家意味的极多,如果没有道家意味,那诗味恐怕就要逊色一多半。其实不单是诗歌,我们上述说的种种狂态,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中国历史上,黑暗苦闷如闷罐头一般的时代实在不少,这时读一下道家经典中鞭挞世事的文字,实在能大大地吐出心中的一股恶气,让人好不痛快!

十一、取舍自如的智慧--舍小就大(1)

“取法其中,仅得其下”,一辈子只练江南七怪的武功,终归挤不进一流高手的行列。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琐事上,那他的人生效率就太低下了。白居易曾写有《读庄子》一诗:“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蛇虫。”他说庄子虽然讲“齐物论”,按说是万物一也,无甚分别,但庄子自己说的就不一致,在庄子的故事里鸾凰之类的东西还是要比蛇虫等高贵得多。是的,比如在“惠子相梁”的故事中,庄子就自命为鵷鶵(凤凰鸟),什么“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高傲得比妙玉还妙玉。又笑话惠施像夜猫子,抓只死老鼠,就当宝贝。其实按庄子齐物而观的说法,鵷鶵和夜猫子还不是一样?

确实如此,遍观道家的经典,在“齐物而观”的同时,也透露出“小大之辩”的观念。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却并不矛盾。举个例子来说,《倚天屠龙记》中写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教完后,并不是问他记住多少,而是问他忘了多少,忘得越多反而越好。当张无忌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却夸奖他忘得真快,可以向敌人出手了。教他却知道他已经忘掉,这在寻常人看来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看来精微奥妙的至理确实非一般人能轻易了悟。道家也是这样,讲“齐物而观”是“无为”,就好比是让你忘招,而“小大之辩”却是“有为”(和敌人动手时,威力还是蛮大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讲究无为之为,正好似无招之招,威力远胜有招。

所以本篇中就来看一下道家中关于“小”、“大”之说的论述,《庄子·逍遥游》一篇中曾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说:小见识赶不上大见识,小年寿赶不上大年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会懂得月圆月缺的变化,夏生秋死的寒蝉,不会懂得一年四季的更替,这些,只能算是小年寿。楚国的南边有一种大乌龟叫做冥灵,以五百年作为春季,五百年作为秋季;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大椿树,更是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些,可算是大年寿。彭祖活上个八百岁,就成为长寿“明星”,这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的心胸是非常博大的,博大到一般人很难理解到他的心境,所以他曾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一般人常觉得道家非常消极,但真正理解了道家真义的人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