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部分 (第1/5页)

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华夏人。

鲍必达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五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就能去夜总会演出赚钱贴补家用,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乐手。1978年,时任香江科百唱片公司音乐总监的鲍必达重返校园,专程前往米国berklee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编曲。80年代初期,鲍必达学成之后返回香江,开始参与诸多一线歌手、大牌歌手的专辑制作,比如在徐冠杰、章国荣、林子翔等人的多张专辑当中,都曾有鲍必达的编曲出现。

可惜的是,虽然鲍必达在编曲、制作各方面的能力极强,但是一直到90年代初期,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那就只有84年参与制作的台海电视剧《杨贵妃》的原声音乐,而在大牌歌手、一线歌手的那些专辑里面,他往往仅仅是以编曲的面目出现。

制作人,暂时还轮不到他,哪怕他早已有这样的能力。

叶梓知道这个人的转机还要再过几年,直到他遇见了coco李之后才会真正声名鹊起,奠定他亚洲流行乐坛ding尖制作人的地位。不过在1992年的现在,鲍必达在圈内的名声还仅仅只是他的编曲。作为一个78年就已经出任一家小公司音乐总监的鲍必达,哪怕不说他这十来年混得很惨,没能达到自己的理想高度那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曲,鲍必达所做的编曲风格特征非常鲜明,那就是中西结合做得非常好,这一点其实跟顾家辉先生非常类似。他的编曲既能很好的体现华夏民族音乐的特色,又能跟西方音乐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不落俗套。

这样的风格用在《女人花》这张梅姐的复出专辑里,叶梓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因为叶梓的出现,梅姐的这张《女人花》专辑比起叶梓记忆中的那一版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先的那张专辑充满了温暖的呵护和似水的柔情,是一张极好的治愈系女性专辑,非常符合梅姐当时的形象和境遇。但是今世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梅姐提前了两年复出歌坛,那么叶梓在考虑这张专辑的时候,就不能完全沿用记忆中那张专辑的所有要素,必须适当的予以增减。所以在半年前录制《女人花》这首歌曲的时候,叶梓就考虑将这张专辑在女性的温暖柔情基础上,再为它增加一个hifi发烧唱片的因素在里面。

之所以考虑增加这个因素,叶梓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对于前世那一版《女人花》专辑的录音和制作方面,叶梓一直是颇有微词,比如梅姐的声音处理偏硬、人声和伴奏之间的音量比例不够平衡,声场营造有点模糊不清等等,这些细节上的小毛病虽然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仍然让这张极其优秀的专辑减色不少。

第二,按照专辑作品的质量和梅姐的知名度来看,这本来应该是一张百万销量往上的超级大卖专辑(台海市场),不过可惜的是即使《女人花》这首歌曲一经电台电视播放便迅速蹿红,并且一直传唱到了几十年以后,但是这张专辑当时的销量却非常不尽如人意。

所以今世叶梓接手这张专辑的监制之后,他就知道自己必须改变,否则,《女人花》仍然有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那种尴尬局面。

增加专辑的hifi发烧因素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变措施,这一措施的实现就跟鲍必达这个编曲很有关系。

叶梓的这个要求,在香江、台海那么多的音乐人当中,鲍必达是最适合也是最有可能做到的那个编曲。前世世纪之交前后,鲍必达与台海歌坛常青树蔡青合作的那张《遇见》专辑,恰是一张人声录制极其出色的发烧唱片,这当中,鲍必达的编曲和监制(制作)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了跟蔡青的合作之外,鲍必达还参与制作了很多在发烧友中间脍炙人口的hifi唱片。

放到现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