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时离孟良崮战役结束仅有两个半月。 后来,就有了击毙之说。据说《红日》的编剧采访粟裕时,粟裕说是被“击毙”。有关数据显示,具体是怎样击毙、谁击毙的,也有好几个版本,譬如具体开枪的就有说是解放军特务团副团长、特务连连长,更有说是一排长击毙的,细节说得惟妙惟肖。当然,假如张灵甫是被击毙的,这对打红了眼的一方,当然更解气,也更能体现出英勇和神勇。 而不同意击毙之说的一方则认为,张灵甫“自杀成仁”,除了有整编七十四师几位军官的证词外,稍作分析也有不少合乎情理的成分。譬如国民党军队一向提倡“不成功便成仁”,以张如此刚烈之性情,并不意外;而张灵甫在最后关头写给妻子的绝命书,又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决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切!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据说,该绝命书由其参谋杨占春化妆成解放军带回,现存台湾“国史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解说词则说得很巧妙:“当战士们冲进山洞,准备活捉张灵甫时,发现张灵甫已被击毙。”含糊而含蓄。 在六○○高地纪念碑山上的入口,有一照相摊点,摆放的相框中,有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2007年来孟良崮祭拜的几张照片。据说,王玉玲看到“击毙张灵甫之地”的石刻,就不满意。她今年年初在上海接受采访时曾严肃地表示:“昔日传言张灵甫拒不投降,被一位解放军战士击毙,这是误传。他是个27张灵甫绝命书石刻;个别字句解读不一;鄙人请教了美术专家;审读结果见文中 图片由郇恒赛提供愚忠式人物,性情刚烈,为了效忠蒋介石、效忠*,他在弹尽粮绝、被四面包围之时,完全绝望了,就义无反顾地举枪自杀!”她还说:“张灵甫在即将被围歼的最后时刻,首先给蒋介石发电报,汇报战况,接着打电话给老上级王耀武告别,最后给我写了遗书,交参谋杨占春,命他转交给我。” 历史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本来应该变得更客观、更清晰。可是,方 有时候恰恰相反,倒不是变得模糊了,而是让人更迷糊了。更可叹的是,到了这个时候,许多历史关键人物,已经不可能再说话了。 作为历史,孟良崮战役双方伤亡人数的多与少,以及张灵甫到底是被击毙还是自杀,至少在现在看来,并不关键和重要。孟良崮战役对国共双方的影响,当时双方已心知肚明。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现在真正重要的,只是客观的叙述。 在“击毙张灵甫之地”的石刻前,同行的同事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假使改为“张灵甫阵亡之地”,可能更为合宜一些──孟良崮的硝烟早已散尽,无论是自杀还是击毙,毕竟,张灵甫曾是抗战名将,是战至最后一刻的职业军人……新落成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文革”有个博物馆
*,是中国人的一个梦魇。30多年过去了,从时间上看,“*”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从政治上看,它早已盖棺论定:“历史已经判明,‘*’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是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结论。“*”真的就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了?对“*”心有余悸现实是:大批判式的“*”语言,在媒体上还是经常能见到;“犯罪嫌疑人”被游街示众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打棍子、扣帽子、揪辫子”的思维模式及做派,人们依然那么熟悉——即使是到了21世纪,联想到“*”,不少人仍然心有余悸。早在1985年4月,巴金在香港报纸开设的《随想录》专栏中,发表《纪念》一文,第一次提出:“最好建立一个‘博物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