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以有一个相互窥视的窗口和便捷联系的跳板。金门和福建沿海之间,虽然代表的是闽台缘,事实上已更多地成为促进海峡两岸融合的敲门砖。文化上看,两岸同根同缘,金门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风俗习惯包括民间信仰都完全一致,不存在融合的问题;经济上看,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包括金门在内的整个台湾,与大陆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经济融合为大势所趋,已成一种自觉自愿;至于政治上的问题,更多只能是“肉食者谋”了。只要用好这块敲门砖,能达至完全的融合,相信其他自然会水到渠成。八闽琐记之三妈祖的力量

2000年6月,去湘西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干,工作之余,顺便参观当地几处历史遗迹。二战时著名的芷江机场和芷江受降,就发生在这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芷江都不能算富裕的地方,却建有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即妈祖庙。这是我第一次对妈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到香港,在浅水湾,巨大露天妈祖像,面向大海;在铜锣湾一带,也有好几处天后古庙,只是未曾进去参拜过。到澳门游览,又去了与珠海相望而建的妈祖阁,规模大,香火旺,更加深了我对妈祖的印象。去年4月出差到福建莆田,礼节性的程序走完之后,第一站就去了位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福建民间信仰,历来多且昌盛。妈祖即为一例。从莆田的文甲渡口乘轮渡约30分钟,到湄洲岛码头,很远即能看到湄山山顶的妈祖雕像。“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原为当地民女,姓林名默,旧时莆田惯于女子名后加称“娘”,故又称林默娘,福建莆田县湄洲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卒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111湄山山顶妈祖像 2006年4月22日摄方 妈祖祖庙 2006年4月22日摄妈祖祖庙前圣旨牌坊 2006年4月22日摄初九。13岁时,得一老道指点,授“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自是以素行济世,乘舟渡海,巡游于岛屿之间,救助遇险船舶,为黎民治病,教防疫避灾之法,多有显效。常在湄山“熏修”(熏香修炼)学道,乡人称为“神姑”。因海难不返,传说于湄山羽化升天,乡人于升天之处立庙供奉香火,是为祖庙。妈祖,由人逐渐变成神,进而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自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古人出海航行,很难准确预测天气,一遇飓风等大的风浪袭击,难以应付,只能祈求海神如“四海龙王”等神灵保佑。传说中,林默娘羽化升天后,常变为红衣女子在出海者遇狂风恶浪时为其导航,保佑直至化险为夷,民间称“通灵神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途遇飓风,风浪中,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风浪顿息,船队转危为安。路允迪不知何方神圣显灵,船上保义郎李振报告说是湄洲妈祖显灵搭救;李为莆田白塘人,信奉妈祖。路深信不疑,回朝后奏明圣上,详述“得妈祖神助”的海上奇遇。徽宗即赐“顺济”匾额予妈祖祖庙。妈祖由民间传入宫廷,并得官府确认、褒奖,自此始。在传播过程中,妈祖逐渐被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亲可敬的女神。朝代更迭,历代帝王对妈祖褒封不断。自南宋初绍熙元年以前称顺济夫人庙;绍熙元年至南宋末称顺济圣妃庙;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清初称天妃宫,亦称灵慈宫;清康熙后,改称天后宫,沿用至今。无论民间出海捕鱼、贸易,还是官方使者出航,妈祖成了保佑平安、战胜风浪的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临行前都要拜祭妈祖,修妈祖庙,把妈祖请到船上供奉。福建长乐南山天妃宫“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对此有详细记载。“船开到哪里,妈祖就被带到哪里。”在当时的内地,凡有江河湖海之处,几乎都有妈祖信众;伴随着漂洋过海的华侨、使节和商人,妈祖信仰又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延伸到哪里,妈祖庙就建到哪里;遍布各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