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5页)
子不准从商,在朝官员的女眷如无特例不准入宫,后宫妃嫔的家属也不准进宫探望。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因一个女子一时的邪念,造就了梁朝另一番格局和风气。但是这番格局和风气发起一时,实行之后梁国上下都发现,这些律令的不妥和限制并非只影响到女子,男人也同样受到波及。男耕女织本是自古传统,如今女子不准从商便不能织布拿出去卖,市场上没有布卖,便会影响所有人的穿。由点及面,这种影响不可胜数。于是渐渐地,一些无关紧要的条律百姓便不在意。说到底祸起宫闱,受害的却是百姓。条律赫然在列,却无异于废弛一般。只一条,女人不准入朝参政仍在讳莫如深,无人僭越。
李安宁五岁时随母亲外出,一位头发花白的算命老先生看到他从眼前走过,竟然冲着他的背影先是点点头,后却摇头叹息起来。这一幕被落在后面的李夫人看到,她便上前问老先生点头摇头之故。老先生道,点头是因为夫人成全了这孩子,摇头是因为夫人同时也误了他。
算命先生不等李夫人发问又接着出口成章:一朝得入朝,宫中享荣华。名至边疆侯,身为女驸马。老先生仿佛要将话一次都说完似的,又说道,贵——公子一生坎坷虽多,却能逢凶化吉,终是有惊无险
第二章 初见帝王
更新时间2016…4…27 23:04:40 字数:3330
李夫人在惊疑中缓过神来,打量着算命先生,默默地掏出几块碎银子来。老先生又说道,夫人莫怪,我道破天机,命不久矣。我并非贪财之人,夫人的银子我且收下,请放心。十五年后夫人这银子定会获得丰厚回报。
李安宁二十岁参加殿试得了一甲第三名,由当时的主考官张顺带领进宫在内阁待职,先从最简单的端茶倒水跑腿打杂的活儿干起,而后才有资格接触卷宗文献等档案资料。
李安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将可看的卷宗文献悉数翻阅,对涉及农林牧渔、户部、吏部的档案资料默记于心,为了熟悉国家这些根本,她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张顺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观察。李安宁写了几篇关乎国之根本的文章呈给张顺过目,张顺看过之后告诫她:文字过于犀利,恐难容于朝廷。
李安宁道,学生针砭时弊为的是百姓,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自然稳如泰山。比如赋税,朝廷虽有规定,但是下属邑县执行起来往往凭空增加一些,多出来便入了自己府衙或者个人得利,朝廷对此不闻不问,百姓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百姓心中累积的怒气会借着某个事件发泄,惠帝三年凌源县的农民暴动就是一例,官员为免责避重就轻只写刁民闹事。在学生看来,根本不是刁民闹事这么简单。凌源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正常的赋税尚且难以缴纳,还要忍受贪官的变相盘剥,实在没有活路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而起。所以赋税是国运长久之大计,朝廷应予以重视。天下百姓的粮仓汇集起来是大河,国库是小河,只有大河充盈,小河才能有水,大河干涸,小河也会枯竭。
话音刚落,房间内响起拍掌声,二人循声望去:一位束发免冠,器宇轩昂的男子站在门口,不知何时到来,听了多久。张顺脸色陡变,正欲上前行礼,男子递了个眼色,便使得张顺噤了声。
此人问李安宁,刚才那番话是你所说?
李安宁看到老师默然无语,神色不似平常,心想眼前之人必有来历,一时又猜度不出,便道,是下官所言,请大人指教。
大人?张顺想道,皇上平生第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被人称为“大人”。
来人接着问道,如果让你做这个凌源县令,你会怎么办?
李安宁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上奏朝廷请求减免凌源县三年赋税。真是成竹在胸,仿佛他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只等着有人来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