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而当天又有太阳,非常闷热,他们在桥头守了7个小时,体力、精力、心力,消耗极大,别说吃东西,连一口矿泉水也没喝过!到后来,战士们个个头晕眼花,站都站不稳了;有两个战士甚至还晕倒了!但11个军人彼此胳膊挽着胳膊,肩膀靠着肩膀,相互支撑着,依赖着,继续站在桥头,一个也没趴下。向东说,当时他最担心的,是怕在人群的拥挤中,万一有战士被推到河沟里。河沟有四五米深呢!于是他不得不找到领导,如实相告,领导这才把他们从桥头替换下来。 。。

镜头10 替生者下葬,为死者站岗(8)

然而,当又饥又渴的向东带着10个又饥又渴的战士走回洛水镇路口时,他们早上乘坐的汽车连影子也不见了。一打听,他所在的营和连队早就走了!走哪儿了?不知道。他急忙用电台寻呼,电台没有信号;打手机,不通;再呼再打,还是不通。而且,肚子饿,脑子晕,口又渴,身边却连一块饼干、一瓶矿泉水也没有!这一下,向东和10个战士全傻了!

就在向东带着10个战士离开桥头寻找部队的时候,李柯的队伍正挥汗如雨,掩埋着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尽管他们已是筋疲力尽,汗水、泪水早就无法分清,而且有的家长由于过渡悲伤情绪激动,还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辞和举动,但李柯依然要求战士们必须忍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必须要把遇难者的家属当亲人对待!

实事上,战士们无论是对待遇难者的亲属,还是遇难者本人,的确都像亲人一样,甚至比亲人还要亲人!比如,尸体运到后,有的亲属要求打开尸袋看一眼,战士们就把尸体放平,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尸袋,等亲属看完最后一眼,再小心翼翼地把尸袋拉上;有的战士看见遇难者的脸上灰土太多,便掏出一块专门擦洗尸体的黄布,再倒上一点矿泉水,轻轻为遇着者把脸部擦洗干净——战士们把这叫做“为死人洗脸”;有的战士看见遇难者的头歪着,便先将脖子轻轻扶正,再把头轻轻放平,尽量保持遇难者头部的庄重与完美;有的战士们看见遇难者已经压扁,就用手认真修整休整,尽量恢复遇难者身体的端庄与完整;有的家长提出要为孩子摆上一个书包,放上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糖块和瓜子,再点燃一炷香,战士们不厌其烦,帮着一一办理;每当埋完一具尸体,以便亲属们今后辨认,战士们先捡上一块砖头当墓碑,编上一个号码,比如1号、2号,或者9号、10号,插在坟前,再从旁边采来一束野花,放在砖头——“墓碑”——的前面,然后自觉站成一排,给遇难者集体默哀一分钟——因为天气热,温度高,后面的尸体排着队还要等着埋,所以只能一分钟!

只是,李柯事前的几条规定——其中一条是“满足遇难者亲属的全部要求”,一条是“不准哭”,战士们根本无法执行。比如,亲属们拼命要往里进,战士们必须要挡,不但没有满足亲属们的愿望,还惹亲属们生气,甚至骂娘;比如,有个双胞胎姐妹俩,本来是同桌,姐妹俩从小学一起到初中,可姐姐死了,妹妹还活着,于是妹妹死活要往里冲,一边冲还一边大声哭喊着姐姐的名字说,姐姐,怎么死的不是我啊!怎么死的不是我啊!望着女孩痛苦不堪的样子,战士们想不流泪都不行!还有一位母亲,儿子已经上高三了,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母亲哭着对战士们说,她儿子成绩非常好,作文全班第一,全校第一,本来一心准备报考北大的,可学校垮了,儿子死了!所以儿子掩埋后,母亲趴在儿子坟前,一手抓扯着自己的头发,一手抓着坟前的泥土,哭得死去活来。后来母亲晕倒了,一个小战士们急忙背着她下山。下山途中,母亲醒了,看见背她的战士竟比自己的儿子还小——战士只有16岁,一下就想起自己的儿子,反而哭得更伤心了!于是,母亲在战士的背上撕心裂肺放声大哭,战士在母亲的身下压住声音偷偷流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